是否因噎废食地放弃CT筛查?还是另辟蹊径优化流程?
近日,一则关于#CT扫描 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2025年4月14日,《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项研究,预测2023年美国的9300万次CT检查,竟可能在未来诱发10.3万例癌症,其中#肺癌 以2.24万例位居首位。这一消息为CT检查可能致癌的担忧提供了量化依据,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CT检查的风险与获益。
辐射致癌,CT检查的隐匿代价
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能在早期发现许多疾病,包括癌症,因此在体检中被广泛采用。然而,CT检查使用的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可能会损伤细胞内的DNA,若DNA损伤未被修复,细胞就有可能发生癌变。虽然单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通常处于安全范围,但随着CT检查次数的增加,辐射剂量的累积效应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美国全年CT扫描总量突破9300万例次,覆盖人群达6151万人次。经数据换算可知,每位受检者平均接受1.51次CT扫描,约4成受检群体年度CT检查频次超过1次,其中存在相当比例人群重复接受3次及以上医学成像检查的特殊情况,反映出医疗体系中CT设备的高频使用现状。
01 研究发现:CT检查所带来的癌症风险
常见癌症类型:与CT检查相关的最常见癌症包括肺癌(22400例)、结肠癌(8700例)、白血病(7900例)、膀胱癌(7,100例)和胃癌(7,100例)。
CT检查与未来癌症发生数量的关联
成人患癌的主要风险源:腹部和骨盆CT是成人患癌的主要风险源,占预计总癌症病例数的37%,与该部位CT检查的频率较高以及辐射剂量较大有关。
儿童的高风险:头部CT对儿童的威胁更为显著,占儿童预计癌症病例数的53%。每次进行CT检查所预计的癌症风险在1岁以下接受CT检查的儿童中最高,并且随着暴露时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成人和儿童各部位因CT扫描诱发的癌症数量预测(按性别)
成人检查频率与癌症病例数:尽管儿童单次检查的风险更高,但成人有更高的检查频率,因此预计癌症病例数更多。在40-59岁的成人中,CT检查导致的预计癌症病例数最多,各年龄段女性受检者的预计癌症病例数普遍高于男性。
不同年龄段中,按性别分类的CT检查相关癌症发生数量
02 与既往研究相比,辐射诱导癌症数量更高
与2009年的分析相比,研究预测的辐射诱导癌症数量是其3-4倍,主要由于CT使用量增加了30%、多相扫描以及更精确的器官剂量估算方法,进一步强调了CT扫描潜在风险的严重性。随着CT使用量的增加以及扫描技术的复杂化,辐射剂量的累积效应变得更加显著。
03与其他癌症风险因素的比较
如果CT扫描导致的癌症占每年新诊断癌症的5%,其影响将与饮酒(5.4%)和超重(7.6%)等其他重要风险因素相当,这促使人们重新审视CT扫描在医疗决策中的地位和使用频率。
全球多项研究共同敲响警钟:
1澳大利亚研究(2013,BMJ)
基于1090万名1985-2005年出生的澳大利亚人,其中有68万CT暴露者,平均随访时间为9.5年。每多接受一次CT扫描,暴露vs未暴露者的发病率比就会增加0.16。就总体癌症而言,接受CT扫描的人群发病率比未接受CT扫描的人群高24%。
2欧洲联合研究(2023,Nature Medicine)
追踪90万名22岁以下接受过CT扫描的人群,发现每累积100毫戈瑞(mGy)的辐射剂量,会导致血液系统癌症风险增加96%,即便在低剂量(10-15 mGy)的情况下,依然会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成熟B细胞肿瘤的风险。
3儿童、青少年脑癌风险研究(2023,Lancet)
汇总了来自九个欧洲国家的数据,发现累积接受CT扫描次数与脑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总体脑癌风险随CT扫描次数增加而升高。
这些研究并非否定CT的价值,而是强调:虽然CT检查的辐射剂量相对较低,但并非毫无风险。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建议:无明确必要时,应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此外,CT的高灵敏度也伴随着"假阳性高"的痛点。中国数据(《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显示,肺结节阳性率高达22.9%,其中良性比例达93%,肺癌检出率仅为1.5%。
中国肺癌过度诊断分析(2024,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基于上海浦东新区320余万常住居民,发现女性肺癌患者过度诊断率从2011-2015年的22%飙升到2016-2020年的50%,且近9成女性肺腺癌属过度诊断。主要原因正是越来越多体检中进行的低剂量CT肺癌筛查,且筛查对象泛化至低风险人群,虽然检出了大量早期肺癌,但并不能助力降低肺癌病死率。
这种假阳性导致大量不必要的CT复查、穿刺活检、手术切除和心理创伤。更隐蔽的危机是过度诊断--许多检查仅为留下"客观证据",患者可能因此承受本可避免的CT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则指出,一旦累积电离辐射剂量超过100mSv,患癌风险将显著上升。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等权威机构数据,不同类型的CT检查有效剂量大致如下:
若在较短时间内频繁进行扫描检查,辐射剂量积累可能达到甚至突破100mSv阈值,此时潜在的辐射危害需引起高度重视。
除了CT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近年来,疾病检测领域正悄然发生变革,逐渐涌现出多种新技术和方法,有望为疾病和癌症的早期筛查带来全新突破。其中,一种颠覆性的新方案正在崛起--通过分析人体呼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呼气VOC检测 能在分子层面捕捉疾病的"分子信号"。这并非简单的概念创新,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呼气代谢组学 科研基础之上:当细胞发生癌变时,其代谢活动会产生特征性VOCs,为疾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了可能。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2024,BMJ Cancer)
对25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汇总2045例肺癌患者和2201例健康人数据,检测到190种与肺癌相关的VOCs。呼气VOC检测的总体灵敏度达85%(95% CI 84-87%),特异性86%(95% CI 84-87%),AU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表明其在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高精准性和实用性。
相较于传统CT,呼气VOC检测技术优势显著:
>零辐射:避免辐射致癌风险,尤其适合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及需频繁检查的高危人群;
>早期发现:基于呼气代谢组学检测,能在影像学无法判定的早期阶段发现分子异常;
>动态监测:呼气样本易获取,可多次检测,为良性结节患者提供长期监测方法。
CT扫描在筛查领域的贡献不容抹杀,但《JAMA》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沿用现有模式,到2050年CT相关癌症可能占新发癌症的5%。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筛查策略:是否因噎废食地放弃CT筛查?还是另辟蹊径优化流程?
分层管理的筛查模式或许能破局:
>中低危人群:优先使用呼气VOC检测初筛,降低辐射暴露量;
>高危人群:呼气VOC阳性后再行CT复核,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疾病的精准防控。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临床研究(2025ELCC欧洲肺癌大会)显示,基于3190例肺结节患者(含1715例恶性)的呼气数据,AUC达83%,阴性预测值(NPV)高达96%,对早期肺癌AJCC分期IA1/IA2的灵敏度达到100%,对IA3分期的灵敏度为94.7%,可有效发现早期肺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