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十一五」以来的20年里,头部医院和网底卫生机构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那么在可预见的「十五五」期间,腰部医院的崛起必将成为热门的政策议题。这不仅关乎这一层级众多医院的去留,更关乎着宏大医改目标的实现和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地。
节前,我到上海市的一家区级中心医院做随访检查,体内一长期隐患没有通过前段时间的中药调理改善,反有增长趋势。接诊医生劝说我尽快入院行内镜检查。犹豫片刻。出于对医生的信任和节中休息的考虑,我下定决心遵从医嘱,于是有了生平第一次住院手术体验,全麻插管。历时一天半顺利出院,后续康复及病理也无事。
借此就诊经历,让我有机会以一个患者的角度观察这家区级中心医院的现状,并引发对体量庞大的「腰部医院」在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相关的思考。
「腰部医院」是国内三级医疗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与之对应的是头部大三甲和网底社区医院。上海近些年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有个形象的口号叫「顶天、立地、强腰」, 「腰」即指处于中游的这类医疗机构。
它们体量很大,上海市有近200家,与社区卫生机构的规模不相上下;等级有差异,从未定级到二乙、二甲、三乙到三甲;性质各不同,有综合有专科;办医主体多元化,有不同层级的政府办、企业办、部队办、社会资本办等。
但不影响此类医疗机构总体的自我定位及外界对其的基本印象,稳定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中间段,与社区卫生机构界面清晰,与头部医院也泾渭分明。
腰部医院曾有辉煌的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严格的转诊制度下,腰部医院承担了主要的诊疗任务,是真正意义上和社区居民、职工连接紧密的「主诊担当」。腰部医院中有的历史渊源甚久,甚至有不少百年老院;有的曾经有鲜明的专科专病特色、技术优势和群众口碑,综合服务能力不逊于某些大三甲医院;有的曾经是「企业办社会」时期的产物,一度自成一体,日子过得不错。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体制转型,新医保制度建立,国有企业转制,医疗资源供给不断增加,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功能日益强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腰部医院的发展日益面临挑战。
本轮医改以来,网底和头部医疗机构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强力的政策支持,「强基层」「扩优质」成为共识和一致行动,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基层医疗能力提升等各类项目热火朝天。
相形之下,腰部医院是落寞的。许多医院因长时间的经营困难甚至亏损而陷入迷茫,其主管部门曾尝试通过转制、转型、合并等方式来扭转困境,也有一些声音建议干脆关停,保留一级和三级医疗机构更简单。
总之,经营下滑、病源流失、前景不明、人心涣散、勉力支撑,是这些年腰部医院的总体境遇。
然而,腰部医院果真没有存在的必要吗?头部和网底医疗机构能全部满足居民更高质量的医疗和健康管理需求吗?未来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腰部医院又有哪些影响呢?
我想从自己就诊的这家区级中心医院中寻找答案,并思考一家医院的成功是否预示着腰部医院都将面临新的转机而重新崛起。
腰部医院如何抓住天时、地利、人和
搬迁院区、服务升级、傍大树
以我的观察,这家区级中心医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四点:
优势之一,离社区居民更近,就医更便捷舒适。
这家区级中心医院的前身是上世纪30年代一家社会办疗养院,原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周边3-5公里内医疗资源极其丰富,大三甲医院环伺,社区卫生中心林立遍布,还有不少高端社会办医机构。
虽然有历史沉淀及居民的信任,加上承担干部保健任务,经营尚可维系,但发展前景也已不乐观。区政府决定将其南迁至医疗资源相对稀薄的居民区,辐射周边百万常住及流动人口,新建20万多平方米的院区,核定1450张床位,开放2000张。
2025年2月份新址开业后,优越便捷的就医环境立刻吸引到周边居民纷至沓来。于我而言,步行5分钟就能达到的医院,自然成了就医首选,虽然顶尖医院交通也很方便,但家门口的不是更香吗?更重要的是,三甲医院永远人满为患,永远在排队、等待,而这家新院则远远没有那么拥挤。
优势之二,综合技术水平强、专科特色优势明显。
医疗服务能力的评价是影响就医选择的核心因素。这家医院于2020年从二甲成功升级为三乙,也是上海首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这么多年来,在医疗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的中心城区,该院的心内科、普外科、康复科、中医科等也有相当强的知名度。
此次搬迁后,随着就医环境的显著改善,开设出约40个临床和检查检验科室,各类医疗设备齐全,完全能满足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需要。多年来积累的口碑和技术实力为它在新址站稳脚跟,打造「家门口的好医院」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该院开诊短短半年多时间,我已经先后带老人孩子去眼科、皮肤科、中医科等体验过多次,顺利解决了一家老小日常的各类诊疗需求。
优势之三,经营理念先进,服务意识强。
上文提到,这家医院的前身是高端疗养院,也是最早的干部保健定点医院之一,加之以往所在的中心城区周边居民整体素质较高、服务标准也高,造就了这家医院的最核心优势可能就是「服务」。
从一个患者的角度走进院区,就医流程的设计丝滑顺畅,所有的标识引导都清晰明确。除了耳目一新的就医环境,随处可见的自助式服务设备,穿梭其中的志愿者,各类便民服务设施,钢琴伴奏等,感受最深的还是医务人员的整体接诊态度,专业、周到、平和。
这次我在门诊检查完进一步咨询时,心情有些低落,对于入院检查也有些抵触。但经接诊医生非常耐心地解释安抚,最终使我下决心作进一步检查治疗。
入院期间,同样是这位主任医师,亲自与我们一个病房的患者进行术前谈话,用她的自信、镇定、温和,大大消除了术前恐惧。另外,病房护士多次热情地提醒注意事项,主动提供入院所需的护理用品,这是我以往在大三甲医院入院分娩时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此外,该院是沪上最早推出互联网医院的,经过十多年的运作,「互联网诊疗」已经抢占了先机,为其进一步打造影响力、吸附病源等都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经营理念也是其它同类区级医院少有的。
新址一开张,结合各类主题活动,该院已经成功组织了多次大型义诊咨询活动,请来沪上各大三甲知名专家,同时配备本院力量,依托线下线上两种渠道,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人气,打了个「开门红」。不得不说,他们是懂营销的。
优势之四,紧密依托顶尖三甲医院,营造信任感。
身处顶尖三甲医院包围圈,这家区级医院选择积极对接其中最知名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不惜从医院冠名到干部人事管理、科室建设、人才培养等全方位贴近。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一走进门诊大厅,该院铺天盖地的宣传展示,包括大屏幕滚动播放的,都是顶尖三甲医院赫赫有名的院士、学科带头人等的介绍或者科普视频等。
这种就医氛围的营造还体现在任何一个科室门前都有上级医院的专家诊室,就连地下车库都划有上级专家专属停车区域。这种氛围的营造、细节感,也让患者平添了几分崇敬和信任,让上级专家有了更好的归属感,也无形中增加了医院的知名度。
我们虽然一直倡导理性就医,不要头疼脑热就往顶尖三甲医院跑,但是老百姓的就医心理很难改变,「大医院崇拜」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每个人都希望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未必大家都想去总院排队,于是家门口顶着头部三甲医院「分院」名号的中心医院,似乎正好满足了患者的诉求,成了「香饽饽」。
当然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该院背后的办医主体,是沪上屈指可数、财大气粗的市中心强区,对该院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的。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使得医院有一定的底气来潜心经营,谋求长期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这家腰部医院的发展无疑是天时、地利加人和。但它是否仍然可以作为其它腰部医院学习的典范呢?
腰部医院「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应该从这三方面找出路
每家医院的经验不可照搬,但是摒弃特殊性,从当下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未来医疗服务体系的演进趋势来看,腰部医院至少可以强化三个方面的功能担当,来寻求更重要的定位与角色。
一是居民首诊的主要承接者。
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社区首诊、上下转诊」是经典口号。但是实事求是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来没有,现在也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主要的首诊重任,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的定位,已经为其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由它承担首诊主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头部三甲医院更不行,每一家都有高精尖的研、产、学等重任,每家都要靠专科优势解决疑难杂症和锤炼「一锤定音」能力来确立领头地位,由它首诊是大材小用。
相较之下,腰部承担首诊是适宜的。在目前完全自由的就医秩序中,如果实现「区级首诊」,一方面是对人满为患的三级医院就医局面的一种适当纠偏。
另一方面,对于整体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和就医满意度,合理控费也是更可行的途径。腰部医院自然要苦练内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既要有一定的专科优势,更要有坚实的多学科协作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全社会对居民就医习惯的长期引导。目前消费降级普遍,引导就医首选从头部调整到腰部,也是有利时机。
二是整合型医疗服务的主动牵头方。
首诊在腰部是第一步,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把就医吸附在本区、本地,以腰部为枢纽,对接头部和网底,打通上下转诊,为患者提供更加连续全程的医疗服务。
依托多年来各地打造的区域卫生健康大平台,绝大多数本区居民的就诊记录都可一目了然地获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间的转诊通道都可以打开。腰部医院借助这一宝贵的数据底矿,可以非常清晰完整地获取居民既往就医和疾患情况,并且通过和社区卫生中心的网络协作,来实现对居民的全程连续转诊、随访。
有了腰部技术支撑的社区卫生中心,加上自身在硬件和服务方面的优势,也更有底气承接下转患者。这种就医模式的变革,必将会给医患双方带来新的双赢空间。
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强制性分级诊疗做法不同,这次是供给侧改革,通过供给方主动提供更优质、高效、节约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居民依从新的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
事实上,自由就医的选择权对居民而言,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福利。很多时候面对高度专业化、复杂和日新月异的医疗问题,需方面临的是「选择困难」。他们不得不到处求医问药,经常会有「一号难求」、「一床难求」、茫然无措的境遇。
有需求就应该有供给,腰部医院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突破口,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居民感受整合型医疗服务的好处,同时并不影响其自由就医。这必然会带来更多「患者剩余」,从而大大提升腰部医院的美誉度。
三是全程健康管理、医防融合的积极实践者。
从更大的卫生健康服务的目标来看,不仅要为居民提供整合型医疗服务,更要把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开展全程健康管理的政策目标重点通过腰部医院进一步落实。
针对居民个性化的公共健康促进项目,也应由腰部医院承担更合适。这些年来,大多数单一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中心并没有能力向居民提供针对性的更加专业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向公众倡导的一般化建议归结起来还是那句话,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健康心理。
入得了脑,入不了心,入得了心也未必解决得了问题,不能满足居民个性化的医疗保健需要。这些年家庭医生上门入户做的很好,然而能上门解决的问题需要打个问号,很多居民没有建立对家庭医生的依附和信任。你说的我懂,我问的你又不确定,中间有很大的脱节。
首诊在腰部医院,健康干预也应该在腰部医院。医防融合的着力点应该在「医」。健康体检,大病筛查、科普、监测,急性期出院病人的康复指导、肿瘤慢病化后的长期干预等,必然要一定的专科优势作支撑。
腰部医院如果愿意俯下身来,为辖区居民提供一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居民可能会有类似「干部保健」的获得感,这是非常值得向往的远景。但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明确的政策支持,真正让以腰部为主导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体系把居民健康管起来,赚到防病的钱,拿到结余分配的部分,这样腰部和社区一定会有足够的智慧,来研究如何改善辖区居民的健康指标,提高总体健康绩效并合理控费,如果这样做对他们确实有好处的话。
畅想完腰部医院的大好前景后,摆在面前的还是骨感现实,包括但不限于:居民首诊还是有很大一部分选择去头部医院,腰部和社区卫生机构在不同的运营逻辑下怎么合作,开展全程健康管理还缺乏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撑等。
从竞争形势看,头部医院如果不能实现「惊险一跃」,即靠外省病源甚至国际医疗,靠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那么,头部医院转而发力盯住本地病源,则腰部医院的好些优势便不明显了。
社区卫生机构是「收支两条线」,向来在基本医疗提供方面比较佛系,也不大会对腰部医院崛起有意见,但是这些年社区的软硬实力也提升了不少,吸附居民方面也有先天优势,上面考核一发力,社区闻令而动也不容小觑。腰部医院是典型的「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稍不留神就陷入被动。
何以解忧,一招致胜?
若干年前,曾有位医疗卫生领域的资深领导戏谑,区级医院院长的管理能力是所有院长中要求最高的。如果说对任何一家医疗机构来说,技术、服务、管理这三驾马车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来说,显然这三者之间的权重大不相同。
头部医院主要靠技术,网底卫生机构主要靠服务,腰部医院只能主要靠管理了。
这是一个真正艰难的「向内求」的过程,对任何一家腰部医院的领导层而言,都是真正的考验。保持战略定力,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持续提升技术优势,吸引到适宜人才,留得住一定规模的病患,则占据半壁江山指日可待;反之,就只能一路下坡,日渐萎缩和边缘化。过个三五年,腰部医院之间的差距,会远远大于头部之间和网底之间。
最后,如果说「十一五」以来的20年里,头部医院和网底卫生机构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那么在可预见的「十五五」期间,腰部医院的崛起必将成为热门的政策议题。这不仅关乎这一层级众多医院的去留,更关乎着宏大医改目标的实现和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