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护士劫?
马上就到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了。
医院走廊的电子屏滚动着"致敬白衣天使"的标语,五月的风里依旧带着消毒水的气味,
花束和蛋糕被捧进护士站,却很快又被搁置在角落。
因为监护仪又响了、输液瓶又空了,
因为一场又一场生死时速正在病房上演。
人们常说护士是"生命的守护者"
却很少问:守护者自己,是否也被好好守护着呢?
为什么要关爱护士队伍?
1.职业尊严成为护士的奢侈品
你可能难以想象,这竟然是2025年还在发生的事情。
2025年2月上海某医院的一幕刺痛人心,
一位护士因拔针后患者轻微出血,被家属逼迫当众下跪道歉。
当她的膝盖触地时,叩击的不仅是个人尊严,更是整个职业的底线。
而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
调查显示,超七成护士遭遇过语言暴力,
许多医院抱着"息事宁人"逻辑,用"委屈奖"和扣绩效的方式,将冲突成本转嫁给一线护士。
她们的眼能识别最细微的病情变化,手能精准找到血管,却看不清自己职业尊严的边界在哪里。
2.护士疲惫的不仅是身体
凌晨三点的护士站,护士小陈对着病历系统揉了揉太阳穴,
这是她今天处理的第7个非护理任务:帮患者家属找丢失的拖鞋、代订外卖、填写医保表格……
研究显示,中国护士每班次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耗费在与专业无关的事务上,这直接挤压了核心护理质量。
一天奔波下来,她们的步数往往超过2万步,
甚至没时间喝水、没时间上厕所。
而比体力透支更隐秘的,是心理的锈蚀。
护士们长期面对病痛、死亡与情绪风暴,却鲜有渠道疏导。
小陈说"上次崩溃是因为一个白血病孩子走了,我躲在储物间哭,但5分钟后就得笑着去给隔壁床换药。"
这种情绪消耗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当心理失衡时,注意力下降、社会适应能力萎缩便会接踵而至。
3.被忽视的"成长天花板"
大专学历的护士,再优秀也难竞聘护士长,这样的隐性歧视在医疗系统并不罕见。
职业发展通道的狭窄与学历偏见,让许多护士在30岁就触到天花板,
四五十岁的护士依旧在一线临床不在少数。
更矛盾的是,当社会将护士定位为"奉献者",
她们的合理诉求,反而让很多人认为是不够高尚
要求同工同酬是计较?申请心理干预是矫情?渴望专业进修是功利?补助拖欠几个月,一问就是年纪轻轻光想着钱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薪酬待遇、职业暴露、休息休假……这些基本权益的缺失,让许多护士在奉献中逐渐透支。
有调查显示,2024 年我国新入职护士离职意愿高达 57%
更令人痛心的是,社会对护士的认知仍停留在"打针发药"的刻板印象中,忽视了她们的专业性与不可替代性。
当护士节演讲重复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故事时,
是否有人想过:为什么照亮别人的灯芯,必须燃尽自己?
当我们赞美她们的牺牲时,是否问过她们是否需要一双援手?
如何关怀护士队伍?
她们需要的很简单,只是平等和尊重
而真正的关怀需要落地,而非悬浮的赞美,需要我们从口号转化为行动
从一句问候到一场制度变革,从线上点赞到线下伸手。
在此我们共同呼吁,善待白衣天使请从这些事情做起~
社会和相关机构能做的:
建立医院暴力"零容忍"制度,用法律和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保护护士权益;
将心理健康纳入护士职业健康管理,提供常态化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
开辟多元晋升路径,认可经验与技术价值,而非唯学历论;
管理者需识别护士的真实需求,鼓励采用在线方式,例如培训方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上下夜班的护士,可参与线上培训,以及减少非必要竞赛等。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在医院就诊时,对护士多一份耐心与感谢;
遇到医闹主动劝阻对护士的言语冲突或暴力行为;
告诉孩子"护士是和医生一样重要的存在";
亲手写一张卡片或送一束花表达感谢;
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护士们的真实困境。
行动不必宏大,温暖始于细微。
下一次,当护士节的镜头对准蛋糕时,请也看看那些被口罩勒出压痕的脸、那些写满夜班记录的笔、那些想触碰却又收回的疲惫的手
--因为看见,才是改变的开始。
最后,祝所有护士天使:
愿你的付出都被看见,你的疲惫都有处安放~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