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守护护士健康,让护理力量在安全与尊严中释放效能,方能筑牢健康中国之基,并反哺经济可持续的未来。
编者按:
2025年国际护士节的主题是「我们的护士,我们的未来:关爱护士,促进经济发展」。2024年的主题「护理的经济效力」,已经重塑国际社会对护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看法。2025年主题则更侧重于关注护士的健康与福祉,并进一步强调健康的护理队伍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卫生系统和确保更好护理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曾遭遇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个案出发,剖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报告数为医生2.5倍」背后隐藏的问题,揭示为何「受伤」的总是护士,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临床护理工作负荷重、压力大、风险高,且需常规轮值夜班。护士的身心健康状态对医疗服务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表明,护士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其个人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还可能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体验和康复过程。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护士节专项文件中,强调依法依规保障护士获得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卫生防护、执业安全等合法权益。科学弹性安排班次,改善护士值班休息条件,着力为其提供舒心、安心的工作环境。
职业暴露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系统性风险,由此成为亟待关注的重要议题——每天直面针具、锐器等高危操作,使护士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群体;职业暴露发生后,护士不仅要受到身体上的损害,还要承受其引发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解决职业暴露,不仅是保护护士健康的当务之急,更是提升医疗效能的关键支点。
三名护理人员的「血色24小时」
2022年8月,一名21岁护理实习生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轻生离世的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
一次给患者扎针的时候,她的手被沾了患者血液的针刺伤。后来得知,患者不仅有乙肝,还有梅毒。
职业暴露后,她恐惧而焦虑。「不知未来会怎样,也不知会不会感染,这种担惊受怕的心时时悬着,看不到一点阳光,每活一秒都是煎熬。」她在社交媒体上说。
吃的阻断药伤胃,她很难受。可又遭到上级领导的责备、男友提出分手、舍友主动要求碗筷分开……种种痛苦的叠加,让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我真的不知道,以后或者未来要面对多少异样的眼光,我真的很崩溃、很崩溃,真的想结束了。」
2022年8月2日,这名年轻的医务人员,一次服用了一个月的阻断药,导致全身多脏器衰竭、胃大量出血止不住,抢救无效身亡。生命终止在8月3日20时。
这名年轻护士被针刺伤,是在拨针的环节。患者的手机响了,便习惯性抬手接听,这个动作导致沾染血液的针头,扎在了她的手上。
相似的场景,引发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小七(化名)的共鸣。她职业暴露的经历,是在医院检验科实习期间。
当时是给一位检查乙肝的患者抽血,也是在拔针之际,患者猛地一抬胳膊,小七右手的针刺破无菌手套,深深扎入她拿着棉签的左手手指上。
河北张家口护士小玲(化名)发生职业暴露,是在一次夜班的慌乱中。
这天,急诊科来了一位受了刀伤的患者,身上的血「咕咕咕」往外冒。小玲心中一急,直接用手去按住患者的伤口,一直等到医生戴好手套、穿好防护衣。
第二天,她得知该患者被查出HIV阳性。更加令她心惊的是,她发现自己的大拇指上有一道划痕……
「很多时候职业暴露的发生,不是因为医护人员不小心,而是这些情况不在医护人员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小七对健康界说。
护士职业暴露报告数为医生2.5倍,实习生成第二高危群体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医疗工作场景中有太多的突如其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无处不在。
数据也揭示护理人员正在面临系统性职业风险。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15家医院曾于2016年联合,对全国13个省份158所不同级别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有关职业暴露发生情况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并发布了《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11116例职业暴露事件中,护理人员占53.90%,其次为医生,占21.31%,学生占18.39%。
来自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部和广州市疾控中心的研究者,曾通过回顾性调查某市30所医院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研究发现,2019—2020年30所医院共发生职业暴露1263例次,暴露例次率为 2.45%,人群分布与构成比中护士占比最高,为48.22%,其次为实习/进修生,占19.87%,医生占18.84%,工勤占11.01,技师占2.06%。
某三甲医院对380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显示2020—2024年间,该院共发生140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率38.57%。其中职业类别主要为护士(57.14%),其次为实习护士(25.00%)和医生(13.57%);年龄≤25岁暴露人员占比(47.14%)最高,且工龄<5年(55.71%)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
小小针头,是医护人员的常用耗材。有时,却能成为悲剧的起因。
据统计,其中在2000年~2016年间,我国319家医院的38867名护士锐器伤率、针刺伤率、污染针刺伤率分别为81.93%、76.55%、61.14%;锐器伤、针刺伤、污染针刺伤年人均次数分别高达3.14、3.00、2.02次。
中华护理学会发布于2017年的一项《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相关针刺伤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9.1%参与研究的护士在注射胰岛素时曾发生过针刺伤事件。受访人群在过去一年中胰岛素笔用针头相关针刺伤发生率为139.5次/1000人,每一例针刺伤的经济成本在1884~2389元人民币之间。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护理人员所面临的职业伤痛。
研究表明,职业暴露会造成医务人员巨大的心理创伤,往往会出现各种负面心理,包括不同程度的压力、焦虑、愤怒和罪恶感,间接影响工作、家庭和性功能,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生活质量。
此外,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会增加医务人员的感知压力。不同的应对方式以及不同的社会支持,都是影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护士一旦出现针刺伤,其害怕感染血源性疾病,心理负担重。尽管阻断药能降低感染风险,但职业暴露带来的心理创伤往往持续更久。一般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源性职业暴露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预防用药,同时追踪复查其血清学指标。一般追踪复查持续至少6个月。
而6个月的血清学追踪期内,焦虑与抑郁情绪在暴露者中普遍存在。要打破这一困局,需从源头强化防护培训——管理者应摒弃形式化教育,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复盘等沉浸式培训提升护士实战应对能力,同时将心理干预纳入职业暴露后的标准化处理流程。医院和科室应当创建友好交流平台,鼓励护士积极沟通,帮助其降低心理压力。
为何「受伤」的总是护士?
医护人员广为知晓的是,逾30种威胁生命的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头传播。一旦针刺伤,就可能会被感染艾滋、梅毒、乙肝、丙肝等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
随着院感意识的加强,如今国内各大医院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锐器盒的使用、不回套针帽等)以及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流程:一冲、二挤、三消毒、四上报、五随访。
2024年一项对北京市部分三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现况调查发现,每年接受全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的护理人员占96.36%;护理人员对常规标准预防知晓率比较高,88.41%的人在工作中能做到标准预防。在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暴露处理流程知晓率均比较高。
可是,为何还是有职业暴露不断发生呢?
根据中华护理学会2018年公布的《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当中,多因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各种因素导致的疲劳、工作匆忙,对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等。
原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毛秀英对曾经发生的4例严重的护士职业暴露感染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其共同点是:当事人对发生突如其来的意外扎伤没有任何防备,表明对临床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
虽说在职业暴露发生后,直接原因往往指向护理人员防护意识问题,但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原因——人员配比不足导致的工作繁忙、工作时间延长,或因缺乏安全防护器具、未按标准处置锐器等,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重要因素。
发布于2024年的这项调研项目发现,护理人员多数都存在超时工作,有些接触血液体液时没戴手套,主要是因为忙顾不上戴手套。医院在提供防护口罩、防针刺伤手术手套及安全型器具的配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安全型注射器使用情况最差。
一些医院人员编制被最大化缩减,医护人员严重缺编。忙碌的工作状态势必会增加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在提高人员编制的同时,推广使用安全型注射器具,是减少针刺伤发生和预防相关风险的最佳策略。
在国内,也有通过安全针具使用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典型案例。比如,在回套针帽这一针刺伤频发的小环节,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护理团队发明了防刺棉盒,杜绝了双手回套针帽,这一发明有效降低了无菌针头刺伤。
然而,相较美国通过立法强制使用安全针具,我国受制于耗材收费政策等,在广泛推广安全器具方面仍举步维限。今后期待应用法律、法规来强制使用这些安全型防护产品。
如何为医务人员织密安全网?
持续的职业安全教育,对于医务人员减少职业暴露格外重要。
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职业防护培训不到位、培训时间没有保证、形式单一;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后依从性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培训后实施考核未到位;预防针刺伤相关制度、规范、流程、标准、预案等未建立、修订和完善,都会使得护理人员针刺伤的概率偏高。
在大多数医院,对于护理人员,尤其是年轻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是岗前一项特殊培训。接受过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过培训的。
尤其面对突发频发的传染病疫情,医院更应加强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进入隔离病房前的岗前防护及职业暴露培训等,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日常需要牢记的要点是:
操作完毕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意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
改变危险工作行为,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
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
不能将针头指向身体任何部位;
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他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
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等等。
在暴露后紧急处置上,医院预案机制、处置机制和辅助机制,直接关系到职业暴露者救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职业暴露后管理及上报制度是一个薄弱环节,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很低。各级医院执行的上报流程各不相同,部分医院采取护理人员自我上报制度,填写纸质版职业暴露登记表留存用于随访跟踪,上报流程复杂,容易导致漏报。
在职业暴露中仍需加强主动上报的管理,利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职业暴露上报、审批,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降低漏报率,有助于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利于网络平台推送职业暴露后复查等相关监测信息,及时排除和预防暴露后感染的风险,减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值得肯定的是,厦门市出台全国首部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专项立法——《厦门经济特区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若干规定》,于202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事前的职业安全预防体系建构,到事中的暴露后紧急处置,再到事后暴露事件上报机制,为医务人员织密了安全网。
当针刺伤刺痛护理行业,年轻生命的消逝敲响警钟。职业暴露之困亟待政策、技术、人文协同发力:从强制安全针具立法到弹性排班优化,从心理支持网络到防护体系革新。
唯有守护护士健康,让护理力量在安全与尊严中释放效能,方能筑牢健康中国之基,并反哺经济可持续的未来。
参考资料:
1.赵静,张海霞,赵芳:《北京市部分三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现况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2024 年第 41 卷第 10 期
2.《中华护理学会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2018年08月
3.刘文阳:《又一起悲剧发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经历了什么?》.健康界.2022年8月10日
4.杨瑞静:《面职业暴露,医护人员安全谁来保护?》.医师报.2022年11月18日
5.《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调查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
6.《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职业与健康.2021年8月第37卷第16期
7.《重庆市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医学与社会.2021年8月第34卷第8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