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学说】从痴呆症,认知症到知行症:认知障碍理论发展

2025
05/13

+
分享
评论
杨金宇
A-
A+

痴呆症和认知症的认知障碍理论难以解释BPSD症状。而关注知与行链条脱节失调的知行症模式,不仅能解释BPSD症状而且为照护评估与干预提供新路径。

[摘要]认知障碍理论经历了从"痴呆症(Dementia)"到"认知症(Cognitive Disorder)",再到"知行症(Cognitio-Behavioral Disintegration Syndrome)"的发展历程。最初,痴呆症被视为以记忆衰退为核心的智力退化,随着神经科学进展,认知症概念引入了注意、语言、执行等多维障碍视角,丰富了疾病分型与评估方法。然而,面对照护现场常见的行为与心理症状(BPSD),现有模型仍显力有未逮。为此,本文提出"知行症"概念,强调认知与行为生成之间的链条化失调,并融合系统认知科学与前额叶功能模型,为认知障碍的理解、评估与照护策略提供了全新整合路径。

一,从"记忆丧失"到"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理论面临照护的新挑战

1.1不只是"忘记过去":认知障碍患者更面临"难以行动得当"

在传统印象中,认知障碍多被视为"记忆丧失",如忘记亲人、事件或地点。然而,临床照护实践发现,许多患者虽仍保有部分记忆,却在行为上频频出错。例如,他们明知要如厕,却无法规划路线或完成动作;在日常互动中也常出现反应迟钝或行为不当。这类现象并非单纯"健忘",而是"知行链"中感知、判断、计划、执行等多个环节出现障碍所致,反映出更深层次的认知系统损伤。因此,认知障碍的理解应从"是否记得"拓展至"能否行动得当",照护也应以"认知-行为整合"视角进行重构。

1.2 BPSD(行为与心理症状)的普遍性与困扰

2431747041885439图-1 认知症BPSD

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是认知障碍患者中最常见、也最令照护者困扰的症状群,涵盖幻觉、攻击、游走、抗拒照护、情绪波动等行为与心理反应(图-1)。研究显示,超过80%的中后期患者会出现多种BPSD症状。然而,这些表现常被误解为"性格问题"或"无理取闹",忽视其实为认知过程紊乱所致,导致照护过程中的惩罚性对待与照护者情绪耗竭并存。因此,必须将BPSD纳入更完整的"认知-行为链条"理解框架,厘清其背后感知、判断、执行等环节的障碍,从而实现科学评估与有针对性的照护干预。

1.3 从"痴呆症"到"认知症"再到"知行障碍"

"痴呆症"(Dementia)作为早期医学术语,主要聚焦于"记忆衰退"与"智力退化",强调脑组织病理变化所引发的认知能力下降。这一模型奠定了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诊断基础,但其视角较为狭隘,难以解释非记忆型障碍和行为异常。

随后,"认知症"(Cognitive Impairment)概念兴起,逐步拓展至感知、注意、语言、判断等多个认知维度,强调认知过程的多元性及其与日常生活能力(IADL/ADL)之间的关联。神经心理评估工具的引入,提升了非记忆领域障碍的识别能力。

进入21世纪,在临床照护中愈发突出的"行为问题"挑战了上述认知模型。"知行障碍"或称"知行症"(Cognitive-Behavioral Disintegration)应运而生,主张从感知、理解、判断、计划、选择、执行、调节七个连续认知-行为环节出发,识别患者在"知而不能行""行而失控"之间的结构性断裂。BPSD等行为异常正是"知行链耦合失败"的具体表现,而非单纯的情绪波动或性格改变。

这一模型演进显示,认知障碍照护不能停留在"认知测评+药物干预"阶段,而应迈向"知行链评估+行为照护干预"的整合路径,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也更具人性化的支持系统。

二、以记忆中枢退化为核心的"痴呆症"模型

2.1. 医学起源:"Dementia"的传统理解

"Dementia"一词源自拉丁语,其中 de- 表示"失去",mentia 意为"心智"或"理性",意指个体丧失了正常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在20世纪中叶之前,痴呆通常被视为老年人精神错乱的一种表现,常被笼统归为"衰老的自然结果",未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神经病理学和脑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界逐渐将痴呆定义为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认知功能退化综合征",其核心症状是记忆障碍,尤其是近记忆能力的显著下降。阿尔茨海默病成为最典型的代表,其病理特征如脑内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为"痴呆症"提供了可被识别的生物学基础。 该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以海马和内侧颞叶为代表的记忆中枢的功能衰退,形成了以"记忆丧失"为主导的诊断与干预路径,为后来的认知症与知行理论奠定了早期基础。

2.2.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组织病理基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痴呆类型,占老年期痴呆病例的60%以上。自1906年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描述其临床表现与脑组织变化以来,AD逐渐被确立为一种具有明确病理基础的独立疾病。AD的核心病理特征包括三方面:第一,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积聚,形成大量斑块沉积于脑组织间隙,干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第二,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破坏神经细胞内部的结构稳定性与运输系统;第三,伴随上述变化,海马体及内侧颞叶等关键脑区出现神经元大量丢失和萎缩,从而引发记忆、学习和空间定向等能力的显著退化。

结构影像学研究证实,AD最早影响的脑区正是负责短期记忆整合与提取的内侧颞叶,尤其是海马区。这一发现直接推动了以"记忆缺失"为核心症状的痴呆模型的确立。临床上,AD患者往往最先表现为轻度近记忆丧失,逐渐发展为语义记忆受损、时间与空间定向混乱,最终波及语言、执行功能与人格情绪等广泛认知领域。因此,阿尔茨海默病奠定了20世纪后半叶"痴呆症"医学模式的基础:从病理机制到临床表现均围绕记忆中枢的功能衰退进行建构。这一模型为后续的药物研发、神经影像诊断及临床评估标准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点,但也为理解更复杂的行为问题留下了空间,引发了"认知症"与"知行障碍"模型的进一步探索。

2.3. 关注点:短期记忆、远期记忆、定向力退化

在传统"痴呆症"模型下,对患者的评估与照护多集中于记忆功能的丧失,尤其聚焦于短期记忆、远期记忆以及定向力三大方面。这一认知聚焦框架不仅塑造了诊断标准,也深刻影响了临床照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首先,短期记忆衰退被认为是痴呆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症状。患者常常在日常生活中频繁重复提问、忘记刚刚说过或听到的话,表现出"刚刚发生的事情完全不记得"的状态。这种现象反映了内侧颞叶、特别是海马区功能退化所致的信息编码障碍。

其次,随着病程进展,远期记忆也逐步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逐渐淡忘人生中曾经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如婚礼、职业经历,甚至亲属的姓名与关系。这种记忆模糊不仅剥夺了患者对自身人生故事的认知,也造成其身份认同感的削弱。

第三,定向力减退是认知障碍中的另一核心表现。患者逐渐失去对时间(今天几号、上午还是下午)、地点(现在身处何地)、人物(面前之人是谁)的判断能力。这种"认知定位"能力的丧失使患者极易迷路、感到不安、甚至出现错误互动,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独立性。

为了评估这些能力,临床广泛使用如简易智能评估量表(MMSE)与长谷川简易智能评估量表(HDS-R)等工具,其核心题项正是围绕上述三类功能设计。基于此,传统照护策略也多倾向于使用提醒卡、日历、重复练习等"补偿性记忆"方法,尝试通过外部提示与再学习来减轻症状。然而,随着对认知障碍理解的深化,这种以"记忆中心论"为主的关注点,已逐步暴露出对更广泛认知-行为障碍识别能力的不足,催生了"认知症"与"知行症"等新模型的探索。

2.4. 局限性:对注意力、语言、执行能力的忽视

传统以记忆衰退为核心的痴呆症模型,确立于20世纪中后期,对推动早期诊断、构建临床量表(如MMSE、HDS-R)及药物干预路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然而,随着临床实践与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模型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尤其体现在对注意力、语言能力与执行功能的系统性忽视。

首先,注意力机制障碍在认知障碍患者中极为常见。许多行为异常(如答非所问、操作失败、游走不安)并非源自遗忘本身,而是患者无法维持聚焦、选择目标信息,或在环境中完成多任务处理。这一"注意力输入障碍"若被误判为"记不住",容易导致评估偏差与干预失焦。

其次,语言理解与表达障碍常被误认为"词汇遗忘",但实质上反映的是语义网络、句法结构及语用功能的退化。患者在表达中词不达意、理解中频繁误会,其根源并非记忆存取障碍,而是语言中枢(尤其是颞叶与额叶桥接区域)系统性功能下降。这类症状若仅以"记忆缺陷"处理,易错失语言训练与交流支持的机会。

再次,执行功能的障碍也是传统模型的"盲区"。如穿衣顺序错误、明知要如厕却未能行动、无法完成做饭等,皆涉及到计划、顺序编排、行动启动与持续调节等前额叶主导的高级功能。这些行为若简单解释为"忘记做",忽视了"如何做"的能力退化,将严重限制照护策略的设计与成效。

更重要的是,记忆中心模型难以解释认知障碍患者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与心理症状(BPSD),如幻觉、攻击性、抵触照护等。这些现象背后往往涉及感知错误、判断失调、选择系统崩溃,已远超"记忆"所能涵盖的范畴。因此,继续依赖"记忆训练"为核心的照护模式,已不足以满足认知障碍患者多维度功能支持的需求。向更全面的"认知-行为过程模型"转型,成为当前照护体系升级的迫切方向。

2.5 突破"记忆中心论"

"以记忆为核心"的痴呆症模型,曾为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诊断标准的建立以及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一模型明确了海马区与内侧颞叶在认知退化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了药物研发与评估工具的发展。然而,随着老年照护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模型对注意、语言、判断、计划、执行等认知整合过程的忽视日益显现。临床中,许多患者虽能部分回忆信息,却在行为规划与执行上表现出严重困难,例如知厕不能行、理解场景却无法适应。这些"知行脱节"的症状提示,认知障碍远不止于"遗忘"。因此,构建更符合现实照护需求的理论框架,成为迫切课题。我们需从"记忆中心论"出发,拓展至以多维认知过程模型为核心的"认知症"理解,并进一步延伸至覆盖感知、理解、判断、计划、选择、执行、调节全过程的"知行障碍"视角。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认知障碍从静态的"测量"对象,转化为动态的"照护"主体,指导我们走向更具整合性、针对性的人本照护模式。

三、多维认知过程模型的兴起--"认知症"

3.1. "认知症(Cognitive Disorders)":摆脱"智力退化"的狭隘定义

随着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的持续进展,"痴呆症"(Dementia)这一术语逐渐显现出其概念上的局限与社会污名效应。传统的"Dementia"词源自拉丁文 de-mentia,意为"丧失心智",暗示一种不可逆的、全面性的智力衰退。该说法虽然在早期医学分类中具有诊断便利,但也容易将患者等同于"精神丧失"状态,忽视了其多样性与功能残存的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认知障碍"或"认知症(Cognitive Disorders)"逐步取代"痴呆症"的用语,成为更科学与更人本的表述。这一概念不再将"智力"视为单一整体,而是将认知系统拆解为多个子功能系统,如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判断、执行与调节等,强调这些系统中不同层级、不同维度可能出现的障碍类型。这种从整体退化到过程障碍的认知转向,体现出对人脑加工机制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临床评估、分型干预与照护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在日本、德国等国家,早在2000年代初便倡导采用"認知症(にんちしょう)"一词,以减轻社会歧视,同时更准确地反映症状多样性和认知受损的具体机制。认知症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我们从"丧失智力"的粗略理解,迈向"认知过程障碍"的精细化解析,为认知障碍照护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空间与实践路径。

3.2. 从单一记忆到多维认知:感知、注意、语言、判断的整合研究

在传统印象中,认知障碍的首发症状通常被视为记忆减退,尤其是对新近事件的遗忘。然而,近年来大量临床观察与神经心理研究表明,许多患者在疾病早期更常表现为非记忆型的认知异常。例如,有的患者会出现感知歪曲,将熟人误认为陌生人,或对环境产生错误识别;有的患者则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或难以维持,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涣散;还有患者理解指令的速度明显下降,语言表达困难,但并非词汇丢失,而是语言加工系统紊乱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在面对复杂或简单情境时出现明显判断偏差,导致行为反应不当。

这些发现促使学界逐步从"以海马退化为中心的记忆模型"转向"前额叶-顶叶-颞叶之间网络协作障碍"的多维框架。在这一新模型中,语言理解与生成涉及颞叶的Wernicke区,执行控制依赖前额叶皮层,而注意调节则牵涉脑干至皮层的多级网络。神经科学的进展使这些区域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被逐步解析,并被系统地引入认知障碍的临床评估与干预体系中。认知障碍的本质,已不再是单一记忆损伤,而是多维认知功能系统的整合失调,这为评估工具与照护方案的革新指明了方向。

3.3. 神经心理评估工具的发展:MMSE、MoCA、FAB等的广泛应用

随着对认知症认识的深化,临床评估工具也经历了从单一记忆测验向多维认知结构测评的演变。早期广泛使用的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虽然以定向力和记忆为核心,但已初步涵盖了注意力、计算能力、语言表达与图形构建等领域,成为基础筛查的标准工具之一。然而,MMSE在识别轻度认知障碍和非典型认知症方面仍显不足。为弥补这一局限,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被开发出来,强化了对执行功能、语言流畅性、抽象推理与空间结构加工等非记忆领域的考察,显著提升了对早期、非阿尔茨海默型认知障碍的敏感性。此外,针对前额叶功能的专门测试工具--FAB(前额叶功能评估),则聚焦于计划能力、反应抑制、认知灵活性等高级认知过程,特别适用于识别额颞叶型认知障碍与帕金森病相关认知问题。这类多维工具的广泛应用,使临床医生不仅能更早识别阿尔茨海默病,还能识别如额颞叶型、路易体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等表现突出行为异常或语言障碍的亚型。认知障碍的诊断,正由"记忆中心"向"全脑网络"扩展,从而推动更精准的分类与干预路径设计。

3.4. 优势与瓶颈:提升"非记忆型障碍"识别,但缺乏与行为障碍的桥梁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多维认知模型逐渐取代以记忆为中心的传统痴呆框架,在临床实践中大大提升了对"非记忆型障碍"的识别能力。诸如注意力障碍、语言表达困难、执行功能受损等问题得以更早被捕捉,从而推动了对不同认知障碍亚型(如额颞叶型、路易体型)的精准分型与诊断。 然而,该模型也暴露出关键瓶颈:许多行为异常--如游走、攻击、固执、幻觉、抗拒照护等,被孤立为"心理或情绪问题"处理,未能与认知功能障碍深层耦合分析。尤其是在临床评估中,主流工具(如MMSE、MoCA)大多专注于静态能力的测试,难以捕捉患者在从知到行的动态转换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与中断。

这一缺口,直接影响了对BPSD(行为与心理症状)的理解与干预路径的制定。尽管认知症模型具备更强的分析力,但在照护一线,仍难有效指导行为调节策略的个别化设计。面对这一挑战,学界正逐步迈向"认知-行为整合模型",即以"知行链"为基础,将认知障碍与行为表现通过机制性桥梁加以贯通,为认知症患者提供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支持方案。

3.5 更要关注行为与心理症状(BPSD)

"认知症"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对认知障碍理解的一次重要跃迁:从以"记忆缺失"为核心的传统痴呆模型,走向涵盖感知、注意、语言、判断、执行等多维认知功能的整合性视角。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疾病识别的精细度,也为制定个体化的认知康复策略提供了理论与工具支持。然而,在照护现场,最令家属与专业人员困扰的常常不是"认不得人"或"忘了事",而是游走、攻击、抗拒照护等行为与心理症状(BPSD)。这些现象在现有模型中缺乏充分解释,其背后的机制与干预路径仍不清晰。

为此,有必要引入认知-行为动态耦合的新理论工具。其中,"知行理论"提出:认知障碍不仅是"知道得少",更是"无法转化为行动"。它强调感知-理解-判断-计划-选择-执行-调节等连续环节的耦合关系,为解释BPSD提供机制性桥梁。未来,围绕这一框架发展新的评估语言与照护策略,将成为认知障碍支持体系升级的重要方向。

四、 认知-行为链条模型--"知行症"

4.1 认知-行为失调的链条模型--"知行症"

在认知神经学中将认知到执行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感知(Perception)、理解(Comprehension)、判断(Judgment)称为感知阶段,而计划(Planning)、选择(Decision-making)、执行(Execution)、调节(Adjustment)称为执行阶段。将认知阶段简称为"知",将执行阶段简称为"行",可以逻辑清晰地对应了认知过程与行为过程。而两个过程统称为知行过程(图-1)。如果在这两个过程的七个环节中某一环节出问题,确实会导致"认知-行为链条"的障碍或失调,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其统称为"知行症"(Cognitio-Behavioral Disintegration Syndrome)是一种有力且具概括性的命名。

7601747042272970图-1 知行过程概念图

"知行症"是一个新兴的理论概念,旨在描述认知障碍患者中广泛存在、但传统模型难以解释的现象。该概念指出:个体在感知、理解、判断、计划、选择、执行、调节这七个连续认知-行为环节中,任一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导致"明知却不能行""行为不符情境"或"行动逻辑断裂"等问题,从而构成一种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综合症状群。不同于传统将认知视为"信息加工"或"记忆存取"的静态观点,"知行症"强调认知系统的操作性与动态整合性。它关注的是:一个人如何将感知到的信息逐步转化为适切行为,以及其中哪一环节可能失效。在实际照护中,"知行症"特别适用于解释某些患者:认知量表得分尚可、记忆保留部分完好,但在穿衣、如厕、用餐等日常活动中表现出严重混乱。这类现象若仅归因于记忆或注意力障碍,往往会低估其真实困难。"知行症"作为认知-行为整合性障碍的新范式,提供了连接BPSD(行为与心理症状)与神经认知机制的关键桥梁,有助于重构认知障碍的理解和照护路径。

因此,"知行症"不同于传统仅关注"记忆丧失"的痴呆模型,或仅描述多维认知障碍的认知症模型,"知行症"聚焦于认知过程如何动态转化为行动,并在其中识别故障机制。它强调了行为是认知的产物和认知障碍必须从"能否转化为恰当行为"角度加以评估与干预。

4.2、理论基础:系统认知科学与前额叶功能模型的融合

"知行症"这一认知-行为失调概念的提出,基于多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尤以系统认知科学、执行功能模型与前额叶功能研究三者为基础框架。

首先,系统认知科学(Systemic Cognitive Science)突破了传统将认知拆分为"感知""记忆"等孤立模块的思维,强调认知是一个层级连续、输入输出明确的动态系统。从环境信息的接收,到内部加工、判断、决策、再到行为的生成与调整,每一环节都嵌套在一个结构化流程中。更关键的是,它指出:认知与行为并非并列、割裂的两个领域,而是彼此交织、动态耦合的连续体。

其次,执行功能模型(Executive Function Models)为"知行症"的分析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理论依据。执行功能是大脑进行目标设定、方案生成、冲突抑制与自我监控等高级认知活动的核心机制。许多患者虽"知道"自己应做什么,却难以计划或启动行为,或在行为中途偏离目标,即源于执行功能失调。因此,将"计划-执行-调节"三环节纳入知行症分析框架,能更准确地定位行为障碍的内在机制。

最后,前额叶功能研究(Prefrontal Cortex Research)提供了解剖学与病理学支持。前额叶皮层广泛参与判断力、动机维持、自我抑制、情境匹配、未来预期等核心认知行为调控功能。实证研究表明,即便海马区未受损,前额叶功能障碍亦可引发严重的行为脱序,如社交失当、重复行为、固执与冲动反应,正是"知"与"行"断裂的神经基础。

综上所述,"知行症"作为整合认知-行为系统性失调的新概念,其理论根基扎实,为认知障碍的再分类与照护策略创新提供了明确方向。

4.3、"知行症"模型的突出优势

"知行症(Cognitio-Behavioral Disintegration Syndrome)"模型的提出,为理解和干预认知障碍患者的行为异常提供了系统化的新视角,尤其在解释BPSD(行为与心理症状)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

首先,该模型统一解释了BPSD中常见的攻击、游走、固执等现象,突破了传统将其归为"情绪失控"或"老人特性"的表面解释。以游走行为为例,在"知行症"框架中可理解为计划与行动组织功能障碍:患者虽有行动动机,但缺乏明确目标与行动路径,导致行为游移无定。攻击行为则常由判断障碍与调节能力下降所致:患者误读情境或感知威胁后无法进行适当反应抑制,出现激烈行为反应。而固执行为则源于选择障碍,患者在多种选项之间无法灵活切换,只能反复坚持一个模式或拒绝改变。这些重新定位帮助我们将"异常行为"精确还原为知行链条中具体环节的功能失调,从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表-1是完整的知行症七环节与BPSD表现之间的对应分析表。表格帮助我们理解:认知-行为链条中的哪个环节受损,会引发何种BPSD症状,以及相应的评估或干预方向。

其次,该模型有助于构建行为照护干预的逻辑路径。传统照护往往采取"控制"或"安抚"的策略,难以针对症结施策。而"知行症"模型支持根据不同类型障碍定制精准照护措施:如判断障碍型攻击行为,可通过简化环境、强化解释与引导减少误解与紧张;执行障碍型固执反应,则适合分步骤引导、提供操作示范与身体协助;面对选择障碍型的重复询问或行为僵化,可运用结构化选项与视觉提示工具,帮助其恢复行为流动性。

76671747042385022表-1知行七环节与BPSD表现对应分析表

最后,该模型为照护现场建立了"认知-行为脱节"的专业语言体系。通过描述认知链条断裂的位置与后果,照护者之间可更准确地交流患者状态与照护策略。例如:"患者攻击行为源于空间规则理解障碍+反应调节能力下降,建议重设通道标识与实施协同陪伴"这一表述,替代了"个性固执""情绪激动"等主观标签,不仅减少了污名化,也推动了多专业团队的高效协作。

因此,"知行症"模型不仅提升了行为异常的机制性解释力,更为临床照护实践提供了精准、系统的干预路径与沟通语言,是认知障碍照护理论的重要突破。

4.4、"知行症"---迈向"认知-行为整合照护"新范式

"知行症"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认知障碍研究与照护正从静态的认知功能分析,迈向对"认知-行为转化"这一动态过程的系统解析。传统模型常将认知与行为割裂,而"知行症"强调:认知链条中任何环节的故障,都可能引发行为失序,从而为BPSD(行为与心理症状)提供了机制性解释路径。这一模型不仅为我们理解"失智"与"失能"的关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整合性照护体系建设打开了新思路。未来的关键方向包括:构建以"感知-理解-判断-计划-选择-执行-调节"为核心的功能评估工具,精准识别知行链条中的失调类型;开发对应的照护介入方案,形成从机制识别到干预实施的闭环流程;并将4E认知理论(具身性、延展性、嵌入性、动能性)纳入知行模型架构,推动"4E知行模型"的建立,进一步拓展认知症照护的生态系统视角。

总之,"知行症"不仅是一个症候学的新命名,更是走向认知-行为整合照护新范式的重要转折点。

五,总括:从痴呆症到知行症

"痴呆症-认知症-知行症"三阶段的发展轨迹,标志着认知障碍理论与照护实践的持续深化与拓展。其演进不仅体现了神经科学、心理学与临床实践的交汇,更折射出对患者实际困境的深刻回应(表-2)。

45771747042487880表-2认知障碍理论发展三阶段

"痴呆症"作为传统术语,核心关注在"记忆退化",基于大脑结构病变(如海马萎缩、β-淀粉样蛋白沉积)建立诊断与干预框架。然而,它往往简化了认知障碍的表现,将多样化行为归结为"智力退化"。"认知症"概念的提出,突破了这一局限,引入"注意、语言、执行功能"等多维认知子系统,使得早期识别与类型区分更具精度。但在照护实践中,仍难以解释为何一些患者在认知量表表现尚可,却出现严重行为问题或反之。

"知行症"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范式,强调认知链条中从感知、判断、计划到行动执行与调节的系统性耦合,关注"认知-行为"动态转换中的故障机制。它不仅有助于结构化解释攻击、游走、固执等BPSD症状,更推动从静态能力测量走向动态功能监测,为照护策略提供可操作的逻辑路径。知行症的提出,不仅是一个概念拓展,更是一种整合思维的飞跃。作为理论模型,"知行症"聚焦于"知"与"行"的连续耦合与失调,揭示了行为症状的认知动力学基础;作为实践工具,它为跨专业团队提供了共同语言,推动认知障碍照护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其学科价值与应用潜力正日益凸显。该模式论述清晰地勾勒出了痴呆症-认知症-知行症三个阶段在认知障碍研究与照护实践中的理论演进路径。

杨金宇 初稿(健康界): 2025.5.12

引用资料: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Dementia: A public health priority. WHO Press.

[2]Petersen, R. C. (2004).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s a diagnostic entity.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56(3), 183-194.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018). 中国老年痴呆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第二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 51(10), 715-723.

[3]Kales,H.C.,Gitlin,L.N.,& Lyketsos, C. G. (2015).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MJ, 350, h369.

[4]日本老年精神医学会. (2017). 認知症のBPSD対応マニュアル. 東京:医学書院.

[5] Algase, D. L., et al. (1996). Need-driven dementia-compromised behavior: An alternative view of disruptive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11(6), 10-19.

[6] Stuss, D. T., & Benson, D. F. (1986). The frontal lobes. Raven Press.

[7]Diamond, A. (2013). Executive func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4, 135-168.

[8]岩田誠. (2002). 前頭葉の認知神経科学. 東京大学出版会.

[9] Norman, D. A., & Shallice, T. (1986). Attention to action: Willed and automatic control of behavior. In Consciousness and Self-Regulation (pp. 1-18). Springer.

[10] Hollan, J., Hutchins, E., & Kirsh, D. (2000). Distributed cognition: Toward a new foundation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research.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7(2), 174-196.

[11] Clark, A. (2008). Supersizing the Mind: Embodiment, Action, and Cognitive Extens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Newen, A., De Bruin, L., & Gallagher, S. (Eds.). (2018). The Oxford Handbook of 4E Cogn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张华. (2020). 4E认知科学与认知障碍干预的跨学科路径. 心理科学进展, 28(3), 432-441.

[14] ChatGPT 4.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认知,障碍,行为,记忆,照护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