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牙周疾病防治指南:守护牙龈健康

2025-05-13 15:01

牙齿明明没有龋坏,却总是出血、松动,甚至疼痛难忍?别让这些症状被忽视,这很可能是牙周疾病在 “捣乱”!

牙周疾病防治指南:守护牙龈健康

牙齿明明没有龋坏,却总是出血、松动,甚至疼痛难忍?别让这些症状被忽视,这很可能是牙周疾病在 "捣乱"!作为专注健康教育的主任药师,今天就带大家揭开牙周疾病的神秘面纱,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定义:口腔里的 "隐形杀手"

牙周疾病是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牙齿周围的组织,如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就像牙齿的 "守护者",而牙周疾病会破坏这些组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最终可能造成牙齿松动、脱落。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口腔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

二、临床表现或症状:这些信号别忽视

1. 牙龈炎: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咬硬物时容易出血,有时还会有口臭。牙龈颜色由正常的粉红色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探诊时容易出血,但此时牙齿尚未出现松动。

2. 牙周炎:随着病情发展,炎症向深部扩展,形成牙周袋。患者会发现牙龈与牙齿之间的间隙变大,刷牙或进食时出血更频繁,还可能出现牙龈溢脓。牙齿逐渐松动、移位,咬合无力,严重时牙齿自行脱落。此外,牙周炎还可能引发牙周脓肿,出现剧烈疼痛、肿胀等症状。

三、发生的原因:多因素 "共同作恶"

1. 牙菌斑和牙结石:牙菌斑是牙周疾病的始动因子,它是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薄膜。如果不及时清除,牙菌斑中的细菌会不断繁殖,产生毒素,刺激牙龈引发炎症。牙结石是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硬块,它粗糙的表面更容易吸附牙菌斑,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

2.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刷牙方法不正确、不按时刷牙、不使用牙线等,都会导致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堆积在牙齿周围,增加患牙周疾病的风险。

3. 全身性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容易引发细菌感染,且自身免疫力下降,牙周组织对炎症的抵抗力减弱;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牙周组织的修复能力,吸烟者患牙周疾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 3 倍;此外,遗传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等)也与牙周疾病的发生有关。

4. 其他因素:牙齿排列不整齐、咬合创伤、不良修复体等,会导致牙齿受力不均,使牙周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

四、诊断依据、检查指标与检验项目

1. 口腔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查看是否有红肿、退缩;用探针探测牙周袋的深度,正常牙龈与牙齿之间的间隙深度不超过 3 毫米,若超过则提示可能存在牙周炎;还会检查牙齿的松动度、咬合情况等。

2. 影像学检查:X 线片可清晰显示牙槽骨的吸收情况,帮助医生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3. 实验室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糖检测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评估这些疾病对牙周疾病的影响。

五、鉴别诊断:区分相似病症

牙周疾病需要与牙龈增生、坏死性龈炎等疾病鉴别。牙龈增生主要表现为牙龈组织体积增大,颜色一般正常或呈淡红色,质地坚韧,多由药物副作用(如苯妥英钠)、牙龈纤维瘤病等引起;坏死性龈炎起病急,牙龈乳头和边缘龈坏死,疼痛明显,有特殊的腐败性口臭,且常伴有全身症状。

六、治疗方法:多手段 "对抗炎症"

1、保守治疗

1.1洁治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洗牙",通过超声波洁牙机去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和牙结石,消除牙龈炎症。洗牙是治疗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的基础方法。

1.2刮治术:对于牙周炎患者,洗牙后还需进行龈下刮治,清除牙周袋内的牙菌斑、牙结石和炎性肉芽组织,平整根面,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

1.3调整咬合:对于存在咬合创伤的患者,通过调磨牙齿,改善牙齿的咬合关系,减轻牙周组织的受力。

2、药物治疗

2.1局部用药: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氯己定含漱液等进行牙周袋冲洗、含漱,可杀灭细菌,抑制炎症;还可在牙周袋内放置甲硝唑凝胶、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抗菌消炎作用。

2.2全身用药: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生素,如甲硝唑、阿莫西林等,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牙周袋较深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如翻瓣术、植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等。翻瓣术可暴露病变部位,彻底清除牙菌斑、牙结石和炎性组织;植骨术和引导组织再生术则可促进牙槽骨的修复和再生。

4、中医疗法:中医认为牙周疾病与肾阴虚、胃火炽盛等有关。可通过中药调理,服用滋阴补肾、清胃泻火的中药;也可采用针灸治疗,选取合谷、颊车、下关等穴位,缓解疼痛和炎症。此外,一些中药牙膏、漱口液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

七、注意事项:治疗后的 "守护守则"

1. 治疗后保持口腔卫生,严格按照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使用牙线、牙缝刷等辅助清洁工具,防止牙菌斑再次堆积。

2. 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每 3 - 6 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洗牙,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3. 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控制血糖、戒烟等,改善全身健康状况,有利于牙周疾病的恢复。

4. 避免食用过硬、过甜、过酸的食物,减少对牙齿和牙周组织的刺激。

八、预防保健措施及专家提醒

1、预防措施

1.1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洗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

1.2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牙周组织的抵抗力;减少糖分摄入,避免食用过多粘性食物,防止食物残渣残留。

1.3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年进行 1 - 2 次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牙周疾病。

1.4纠正不良习惯:避免用牙齿咬硬物、单侧咀嚼等不良习惯,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伤。

2、专家提醒:牙周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一旦出现牙龈出血、红肿、牙齿松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牙周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导致牙齿脱落,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相互影响。因此,维护牙周健康,对全身健康至关重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疾病,牙齿,治疗,牙龈,牙周组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