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7个月!公立医院内控体系建设如何快速突围?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公立医院需建立健全权责清晰、制衡有力、运行有效、监督到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当前距离政策达标窗口期仅剩7个月,加快内部监管体系建设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紧迫任务。
在政策的刚性要求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公立医院内控体系建设已进入深水区。然而,面对监管机制的升级与业务流程再造这样的系统性工程,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监管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已经显现。
公立医院内控体系建设瓶颈亟待突破
当前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制度执行虚化、监管手段软化、风险防控滞后等问题。
重大决策留痕缺失:"三重一大"议题仍沿用传统会议记录方式,存在着纸质文档易遗失、记录易篡改、修订过程难追溯等管理漏洞。
高风险业务监管滞后:在药耗械采购、项目招标等关键领域,人工审核与事后检查的方式无法拦截超预算采购、阴阳合同等违规操作,缺乏实时预警能力,监管存在滞后性。
清廉建设流于形式: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多采用年度集中评分制,干部廉政档案更新频次不足,缺乏对日常行为及微小权利的监督。
信息化建设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核心路径
传统人工监管模式的局限明显,《指导意见》中亦明确指出了要"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落实"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建设要求,通过数字化转型切实解决决策追溯难、风险预警迟、监督落地弱等问题,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按期达标。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信息化攻坚,如何进一步破局?
以流程为驱动:设置标准化业务流程,将采购审批、合同会签等制度转化为系统强制节点,在保证制度刚性执行,消除人为干预空间的同时,保提高工作效率。
以数据为支撑:打通HIS、财务等业务系统,形成覆盖人、财、物的数据校验链条,建立起决策、预算、执行数据的对应关系。
智能预警机制:对院务、医疗等领域的关键监测指标设置红黄绿三色预警分级处置,督促改进的同时让院领导对整体情况一目了然;在合同支付、超期等环节设置预警提醒,强化医院运营合规性。
从决策到执行,构建以"三不腐"为导向的监督体系
重大决策监督 >>
闭环管理 筑牢决策追溯防线
遵循《指导意见》中"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议事决策机制"要求,聚焦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等核心场景,打造决策闭环管理模式,提升与会议题质量,提高会上决策效率,保障会后议题落实。
以合规性审查、过程留痕、执行溯源为核心,推动决策从"事后纠偏"向"事前防控"升级,确保医院重大决策合规、科学、可追溯。
高风险环节监控 >>
全流程监管 构建智能预警体系
针对预算、采购、合同等廉政风险高发领域,打造全流程数字化防线。建立从预算编制、采购申请到合同履约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实现风险早预警、问题早干预。
年度预算库进行动态维护调整,自动关联采购、合同管理,让资金支出得到有效监管。同时录入履约保证金、招投标、合同情况等的相关信息,最终可形成合同的电子档案,方便追溯。
常态化清廉监督 >>
聚焦日常 打造廉洁治理生态
以"三不腐"机制为导向,将监督融入日常。围绕医务人员廉洁从业、干部廉政档案、医药代表阳光来访等场景,构建从考评、预警到整改一体化监督网络。将清廉建设从"阶段性检查"升级为"常态化治理",形成全员参与、实时反馈的监督生态。
--
面对2025年内控体系建设的紧迫要求,公立医院亟需通过信息化手段破解制度虚化、监管滞后等现实困境,推动"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真正落地,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现代医院治理体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