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精选三家标杆医院案例,这些医院通过差异化创新路径,系统构建涵盖制度保障、平台支撑、文化培育、人才激励的四维创新生态,全面展现医学科技创新从理念到落地的完整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阶段。科研创新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在此背景下,「第七届 CMIA 医学创新大会·2025」将于6月27-29日在青岛召开。本届论坛特设「2025医学创新琅琊汇」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典型案例申报窗口即将关闭。
本次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主要从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人物与创新团队、创新典型实践三个层面征集典型案例,旨在挖掘和推广具有实践价值和转化价值的医学创新成果,推动医学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概念走向应用。
为助力医疗机构构建医学创新体系,本文精选三家标杆医院案例,这些医院通过差异化创新路径,系统构建涵盖制度保障、平台支撑、文化培育、人才激励的四维创新生态,全面展现医学科技创新从理念到落地的完整实践路径。
华西医院:遵循医学发展规律 灵活制定医院科研管理办法
谈及医院科研与成果转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是业内公认的标杆之一。任何和医学科研创新相关的评价,华西医院总能在国内医院中独占鳌头。 在2024第六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发布的《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上,华西医院位列全国第二,同时也是专利申请量最多(971件)、专利授权量最高(1009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68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最高(617件)、PCT申请量最多(为24件),并且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一道,共同成为全国仅有的四所到账转化金额突破2千万元的医院。
那么,华西医院在创新转化上,做对了什么?究其原因,是华西医院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研究、上市后研究的创新平台,形成了完整的医学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链,设立了转化创新方面的基金,并推出了有足够力度的激励政策。有平台、有资金、有政策,华西已经形成了较为领先的创新土壤和文化。
医学创新是医生的重要职责。然而,医生工作非常繁忙。因此,要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进行临床转化的积极性,就需要出台一系列的举措。华西医院重点从几个方面来推动医学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创新的平台、设立创新的基金、推出激励政策。
每年12月31日,华西医院都会召开一场院级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院领导,还有全院临床、医技科室主任、科研主任。这场每年「压轴」召开的会议就是医院科技工作会。会议的固定内容是总结当年科技相关工作,同时动员全院科研工作人员积极申报下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医生有了科研想法,需要有平台和资金。华西医院设立了转化创新方面的基金,特别是成果孵化的基金,进一步推动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此外,华西医院科研成果转化所得的80%~90%将奖励给科研团队,团队可以将其用于人力资源支出,也可以用于后续继续进行科研与转化。
医生做出科研成果后,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对转化流程不熟悉等原因,可能难以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华西医院回积极帮助申请专利保护。每当医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医院都会鼓励其尽早申报专利,提供相关的指导,并且报销申报专利和维护专利的费用。
申报了专利,还需要将专利转化成产品。华西医院建立了成果转化基金,每年拿出2000万元,对已经获批的专利进行小规模的概念验证和产品转化试验。与此同时,医院通过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帮助研究者对接相应的、适合的企业,推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随着科研创新逐渐成为华西医院的一块响亮招牌,很多医院纷纷慕名而来向华西「取经」,希望借鉴「华西模式」。华西医院科技部部长王峥在很多场合分享了医院科研工作的心得,他认为,实际上,医院科研管理不同于常规的管理方式,不能流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要遵循医学发展规律,灵活制定医院科研管理办法,激发医学科研人才活力。
同时,要坚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工作指引,要求医院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不仅要定期收集科研人员意见和建议,了解实际科研需求,还要充分认识到医院科研发展现状与预期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才能做好医院科研人才的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科研的方法可以借鉴,但是一家医院崇尚科研的文化和氛围是学不来,也带不走的,只能靠投入时间和努力一点一滴去培育。」王峥说。
浙大二院:以「基金文化」激发医学创新动力
截至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获批项目总数连续14年全国领先,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二。持续创新已成为浙大二院的核心动力,更是百年名院焕发勃勃生机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浙大二院通过完善的研究平台和激励机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再到技术转化,构建了完整的科研链条。医院推行科研导师制、科研假期等创新措施,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推动新技术和研究项目的发展,并通过创新俱乐部、创新大赛等形式,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浙大二院始终致力于培育新时代「临床科学家」,搭建完整科学研究链和高端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重大疾病进行高水平联合攻关,不断释放科学研究潜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持续倡导和培育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基金文化」,激励医务人员对医学创新不断追求的内生动力。近10年来,浙大二院以「国自然」为抓手,逐步构建起系统的基金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浙二经验」。主要是基金管理体系化与精细化、利用平台与激励筑巢育人以及营造「创新为本」的基金文化。
在利用平台与激励筑巢育人上,医院搭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小动物、大动物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平台等完整研究链,并成立技术转化办公室和细胞治疗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为科研助力加码,激发学科潜能。
医院给年轻医生专门的科研时间、经费、津贴,配备学术导师、科研助理;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临床研究培训、创新大赛、发起创新俱乐部,并通过设立科研荣誉墙、颁发「科研青年先锋奖」等举措,在院内营造了创新争先的良好氛围。
复旦中山医院:平台引领+人才战略驱动的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樊嘉曾表示,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现代化医院,必须鼓励医务人员将科研思维贯穿在临床工作中,做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研究型医生」和「医生科学家」。
「良好的平台支撑以及带头人的引领,会带动学科科研创新氛围。」中山医院科研科科长苑洁告诉健康界,中山医院开展科研工作,一直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举。她介绍,该院在医学科技创新中的优异表现,首先取决于学科硬实力,以及平台建设的基础。
苑洁介绍,比如2023年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中山医院,2020年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中山医院。这两个和心血管、泛血管相关的平台,皆由葛均波院士领衔开展工作,对我国心血管医学科研创新发挥重要引领和辐射作用。
此外,中山医院也是樊嘉院士领衔的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多年来在肝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取得很多重大成果。肝肿瘤相关的「国自然」成绩也非常突出,立项数量仅次于循环。这些都是以平台为依托的典型例子。
其次,科研论文的质量也非常重要。苑洁告诉健康界,近年来中山医院一直在强调论文的质量、科研的诚信。医院每年发表的SCI文章数量不断增多,单篇影响因子也在不断增加,为申请国自然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再者,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也很关键。苑洁介绍,医院一直对青年医生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如今又重新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了对国家级人才培养的力度。对标国家杰青、优青设立院内人才培养基金,给有能力冲击国家级人才的青年更多支持。
在这些平台基础、学科实力、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医院科研管理部门也开展了不少工作,帮助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申请、提升科研素养。苑洁介绍,中山医院对于「国自然」项目申请会提前布局,每个申请周期都有三轮辅导,第一轮从每年的九、十月份启动。期间会邀请拿到过杰青或优青项目的人才,或者复旦大学相关领域专家来院辅导。还会举行各种科研沙龙,每个月至少一次。
参考资料:
1. 刘文阳:《独家揭秘!顶级医院何以持续领跑「国自然」》. 健康界.2024年8月28日
2. 黄思宇: 《对话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如何加强医学创新与科研转化,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医学界智库. 2023年9月9日
3. 俞茜茜 方序 鲁青 许紫莹:《浙大二院以坚定步伐迈向世界一流医院》. 《每日商报》. 2024年12月9日
4. 涟漪:《【关注“国自然”】做好医院科研 靠的是一种氛围》.中国卫生杂志.2023年1月4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