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叫做周扒皮的麻醉医生,捐了一个亿!
“我快退休了,准备回老家种点菜,过过陶渊明的日子。之前我是一个农民背景的医生,之后我是个有医生背景的农民。”——刘进
在中国医疗界,刘进的名字曾与两种声音相伴:一面是“国之名医”“麻醉之王”的赞誉[1],另一面则是“周扒皮”“魔鬼教练”的骂名[2]。这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用二十年时间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下简称“规培”),却在网络平台上被医学生视为“拦路虎”。他们痛斥:“规培是廉价劳动力!”2021年9月27日,刘进以惊人之举让舆论骤然反转——他将个人科研成果转化的1亿元奖励资金悉数捐赠,设立了“刘进教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基金”,这是我国首个由个人捐赠设立的专项规培发展基金[3]。
为何一位医生能捐出如此巨款?源于他和团队的科研成果“超长效局麻药”和“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以7.5亿元合同金额实现转化。按华西医院“华西九条”政策,他个人分得1亿元。这个可以让全家财富自由的“小目标”,却被他选择“砸”向了规培事业——“要让年轻人无后顾之忧地成长”[4]。
从“黄石之殇”到国家制度的规培之路
1984年的湖北黄石第二医院,年轻的刘进医生目睹了一场,因医疗水平不足导致烧伤患者抢救失败的事件,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让他认识到基层医疗水平提升的必要性。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他发现中美临床医学差距主要在于规范化培训,中国缺乏高度规范且现代化的培训体系。他希望通过规培,让三分之二的医学生在进入中基层医院前,先在大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提升其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从而为基层民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缓解大医院的压力,解决“看病难”问题。
刘进借鉴从美国学习到的住院医师规培理念,于1993年回国推动中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1994年开始,刘进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各医院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但由于多种原因实施效果并不佳。2000年刘进申请调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3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开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探索,同时招收“社会人”参与规培。他建立起严格的学习制度,将每周四早上7:15的病案讨论作为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要求全员准时参与,迟到者需接受相应处理。这一开创性举措,在当时医疗行业引发广泛讨论。反对者称其为“黄世仁式剥削”,有医生甚至公开嘲讽:“五年后别人博士毕业,你只有一张规培证!”也是在2003年,刘进开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在任期间他连续十年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将其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建议。十年之后,2013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201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同时,中央财政自2014年起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资金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补助资金三分之二用于补助参培住院医师,三分之一用于补助基地和师资[5]。
从“天下第一麻”到百万分之一的死亡率
2.1 无影灯下的“魔鬼细节”
在华西麻醉科,时间以秒计算。每周二下午5点的“麻醉杂志俱乐部”,要求住院医师用英语解析最新文献。每月固定的周一、周五19:00~22:00是作为华西麻醉住院医师专享的危机资源管理培训课,根据学员的年资和培训阶段,设计了不同难度的模拟病例。住院医师在3年的培训中需要完成难度递进的18个模拟病例。一年级住院医生的培训内容包括麻醉前准备、术中交接班技巧、硬膜外麻醉风险及防范等基础病例;而高年级住院医生则需要处理更复杂的危机,如体外循环术中的危机管理[7]。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苛,换来了惊人的安全纪录。2006年至2021年,华西麻醉相关死亡率从40万分之一降至100万分之一,优于国际顶尖医院的二三十万分之一水平[8]。数据的背后是刘进团队对“魔鬼细节”的执念。对于一位患有严重冠心病的腹腔手术患者,刘进团队在术前仔细斟酌和准备麻醉方案,最终通过高位胸段硬膜外神经阻滞控制住心绞痛,再进行全身麻醉,安全地完成了手术。华西麻醉在国内首创了“麻醉小红帽制度”,通过醒目的红帽子标识,提醒医护人员注意麻醉操作的安全性。
2.2 从“大锅饭”到专精化的亚学科革命
传统麻醉科如“大锅饭”,医生需要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术麻醉工作,工作内容繁杂。既要管心脏移植,又要应付剖宫产。刘进教授率先将科室细分为心脏麻醉、神经麻醉、儿科麻醉等八大亚专业,并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一名专攻肝移植麻醉的医生感慨:“以前我是万金油,现在成了手术台上的‘特种兵’。”这一变革的直接成果,刘进发明了“双侧趾脉搏氧监测下腹主动脉内球囊放置和阻断术”,该技术主要用于骶尾部巨大肿瘤手术。传统手术方法出血量极大,可达2万到10万毫升,手术时间长达10小时。而采用该技术后,手术出血量可降至500毫升左右,手术时间缩短至1到2小时。同时,出血减少后,病灶更容易切除,也降低了术中出现大出血死亡,以及术后复发的风险[8]。
2.3 从可视化技术到多学科协作
刘进教授首次提出“可视化麻醉”概念,推动了超声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超声模拟教学系统,并不断改进,其第四代设备加入数字人功能,可实时获得解剖图像,推动了围术期医学多学科协作理念的更新。同时,刘进教授还首创可穿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提出“连续超声心动图监测”方法。他多次举办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镇痛与危重急救中的应用大会,促进了该技术的推广[9]。刘进教授将TEE技术引入中国,并在华西医院麻醉科大力推广。TEE技术在心脏手术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实时监测心脏功能,帮助麻醉医生及时调整麻醉管理方案,提高手术安全性。华西医院麻醉科已成为全国最好的术中TEE培训中心。
从“小白鼠”到7.5亿医工转化传奇
3.1 一针管三天的超长效局麻药
2020年6月14日,刘进团队“超长效局麻药”专利签下2.5亿元超高金额合同。这项新药成果,刘进团队前后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无数次的实验。就在转化协议签订的前一个星期,团队成员仍在完善新药落地的试验数据。因为仍是临床试验前阶段,团队成员将自己“入组”,用自己当做“小白鼠”。注射局麻药物后,进行严格的指标采集、数据分析等工作,进一步证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正是科研人骨子里的“狠劲”,诞生的“超长效局麻药”,其作用时间可达50小时以上,是目前同类品种作用时间的2—5倍。该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优势,可适用于术后镇痛、生育分娩、牙科手术、无痛康复、慢性疼痛和癌痛等多个领域[10]。
3.2 新型骨骼肌松弛药
手术台上最危险的“意外动作”被一剂新药扼杀于萌芽。传统肌松药易导致呼吸抑制,刘进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骨骼肌松弛药具有显著优势。该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运动神经终板膜上的N2受体,阻断神经冲动向骨骼肌传递,使肌肉松弛,满足手术要求。其主要特点包括起效快、恢复快、蓄积小,可有效减少手术中因肌肉反射等导致的意外风险,还能在长时间复杂手术中维持患者呼吸功能。此外,在护理危重病人时,该药可帮助患者适应机械换气,减少紧急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2021年,华西医院与宜昌人福药业就该药签署技术开发和专利申请技术实施许可合同,合同总金额达5亿元(4亿元人民币,用于药物的研发合作,独家使用权,1亿元人民币)[11]。
3.3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双赢逻辑
两个项目,7.5亿的专利转化合同背后,是近年来中国对医疗科研转化的大力支持。华西医院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如“华西九条”,明确规定原创成果通过转让或许可取得的净收入,以及作价投资获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提取80%-90%的比例用于奖励。这种政策让“知识变现”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而刘进将1亿元奖励反哺规培体系,则揭示了更高阶的“闭环逻辑”——用市场收益培养人才,再用人才推动科研,形成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12]。这种模式正被加速复制。陕西的“三项改革”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打通了科技成果“变现生金”的有效通道。2023年,全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316.66亿元,同比增长102.68%[13]。通过“三项改革”,陕西探索形成了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将早期的科技成果委托给技术托管平台转化应用。知识经济的黄金时代,正被这群“穿白大褂的创业者们”撬开大门。
中国医疗需要怎样的“狠人”?
4.1 规培到底是短痛还是长痛?
自2013年国家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制度以来,其在培养高质量临床医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引发诸多争议。规培采用“5+3”模式,医学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轮转实践,能快速提升临床技能与实践经验[14]。北京协和医院的规培生通过轮转多个科室,临床技能和处理复杂病症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15]。同时规培生面临诸多困境。工作强度大,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规培生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一位规培生提到,自己上班基本在写病历,有时还要加班改病历。例如对于一个做胆结石小手术的病患,从入院到出院,需要写患者的病史,包含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文书,打印病程记录、化验单,处理签字同意书、护理记录单,并拿给上级医生签字。湖南省人民医院规培生曹某某曾连续加班42.5个小时,每天工资仅70多元。她不仅要负责自己收治的病人,还要代劳带教老师病人的病历。她曾在一次夜班中从下午5点写病历到晚上11点[16]。这场博弈既要有“周扒皮”式的严苛训练,也需建立心理支持体系,让年轻医者们在历练中破茧化蝶。
4.2科研转化:知识如何变成钱?
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8%,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接近70%的比率[17],主要原因是成本和价值评估认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医务人员成果转化奖励机制难落地,科研人员积极性受挫;成果转化形式单一,公立医疗机构专利许可以一次性转让为主,作价入股投资难以推行;此外,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公立医院医生忙于医疗和科研,无暇顾及成果转化,而复杂的转化流程又需要专业人才早期介入。面对这些困境,众多机构和学者提出了解决思路,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出台管理办法,成立专班,明确价值评估和成本核算,将成果转化收入主要奖励给项目团队,极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热情。2024年10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了第五期复旦中山专利沙龙,10项自研试剂转化项目与受让企业现场联合签约,签约总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18]。
尾声:从黄石到海外,从阜外到华西,从规培到捐款1个亿……刘进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此刻,站在DRG支付改革与AI诊疗革命的风口,每个医者既要深耕临床的厚土,又需触碰科技的锋芒。真正的医学传承,从不是简单的火炬交接,而是如《论语》“子贡赎人”一般,去迎接冰与火的淬炼,锻造出足以照亮整个时代的生命之光!
参考资料:
[1]【国之名医】第六届国之名医榜单发布,麻醉/疼痛领域专家有哪些?
[2]中国有朵“麻醉云”
[3]川大华西医院获捐1个亿!称系该院教授科研成果转化个人所得
[4]2次科技成果转化,获1亿奖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全部捐出:我和家人花是浪费!
[5]对话规培制度发起人刘进:如何真正爱护年轻医师?规培未来何往?
[6]一名规培医生在华西麻醉科的四年
[7]【原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开展的模拟教学内容介绍
[8]刚刚捐了一个亿的华西医生刘进:我快退休了,准备回老家种点菜!
[9]麻醉科成功举办第二届华西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镇痛与危重急救中的应用大会
[10]作用时间超50小时麻醉新药约7年后进入临床
[11]捐了1个亿的华西医生从农村走出的中国“麻醉之王”_凤凰网
[12]【深度华西】科研成果转化列入三级公立医院考核指标
[13]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成效显著
[14]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
[15]规培制度实施十年,优秀医师如何养成?哪些方面需要优化?
[16]规培生之困
[17]转化率低于8%,如何唤醒医院“沉睡专利”?
[18]医学与产业深度融合!中山医院创新成果现场联合签约,总金额超亿元
撰稿丨健康凯歌
运营|瑜瑜
图源|文心一言、健康凯歌研究院
辑丨潇然、红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