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医案医话|督脉灸治疗癌因性疲乏浅析

2025-04-21 14:39

督脉灸操作简便易行、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广大病患容易接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一种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的、持续性的疲乏感,可见于各类癌症患者,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被认为是癌症患者中最常见且高发的不适病症之一。近年来对于CRF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CRF具有普遍易患性、持续时间久、症状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受到临床医生和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关注。CRF与日常生活所致的疲乏不同,它与劳累程度不成正比,且不能通过休息和睡眠缓解,严重影响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包括适度运动、康复治疗、饮食治疗、睡眠和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治疗和对症处理,但至今仍缺乏令人满意的缓解疲劳的措施与方法,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控制和治疗CRF,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近年来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1 CRF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 cer network,NCCN)将CRF定义为一种由肿瘤和(或)抗肿瘤治疗引起、令人不安的持续身体、情感和(或)认知方面主观的精力衰竭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康复、生命质量及家庭和社会功能。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CRF的发生率为25%~99%,其中9%~45%的患者为中重度CRF;即使在治疗结束后,大约25%的患者仍然存在CRF的症状。

CRF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其主要与中枢(神经)和/或外周(肌肉)两方面相关。中枢性机制主要是感知炎症、整合周围神经系统的信号以及刺激体质量和全身代谢的改变,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昼夜节律、细胞因子、血清素、迷走神经传入功能、神经内分泌损伤等理论;外周性机制则与骨骼肌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包括肌肉代谢、肌肉收缩特性和三磷酸腺苷(ATP)等方面理论。CRF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无疑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CRF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神疲乏力、肢体劳倦、气短、善太息、头晕、自汗、不寐等,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虚劳"的范畴。虚劳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恶性肿瘤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多数患者又采取手术治疗,加之术后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诸多因素作用于机体,损伤机体正气,导致脏腑阴阳亏虚、气血乏源,久虚不复则成虚劳。如《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中对虚劳病因的论述:"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医药之因"。纵观CRF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其病机主要是元气不足、阴阳亏虚、脏腑虚损,同时或有夹瘀、夹痰及夹湿等。

2 督脉灸

2.1 督脉灸的临床功效 由于CRF患者病机多以虚损为主或虚中夹实,因此恰当地运用灸法可以收到很好的临床疗效,如《扁鹊心书》中记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医学入门》也指出:"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督脉灸是一种将中医经络理论与传统灸法相结合的特色外治法,该法选用艾绒和生姜,同时可配合督灸粉,在督脉脊柱段(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间)及足太阳膀胱经第1、第2侧线区域进行隔姜泥铺灸,通过综合经络、腧穴、艾灸、药物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效用在短时间内集中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疗效最大化,具有固本培元、温经通络、调节脏腑、扶正祛邪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及健康调护中。

2.2 督脉灸的作用机制 热疗效应、药物效应及经络效应是督脉灸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由于督脉灸施灸面积大、热度刺激强,非一般灸法所能及,故又有"灸中之皇"的美誉。督脉灸临床疗效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机制。

2.2.1 热疗效应 不同的施灸方法及不同的灸量引起的局部温度的上升高度、速度及变化形式都存在差异,即不同灸法的温度刺激产生模式是不一样的。督脉灸操作时直接与皮肤接触,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网扩张并改变血管张力,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促进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增强机体细胞的活力而调节其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在多种生物活动中产生效应。

2.2.2 药物效应 艾是督脉灸的药物元素之一,本身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除百病",《本草纲目》也记载:"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同时,艾燃烧产生的热刺激又可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姜作为督脉灸的另一种药物元素,除了具有助阳散寒作用,也是一种很好的透皮剂,有助于药物经皮渗透吸收。督灸粉中的药物经皮吸收后,可改善治疗部位浅表组织的微环境和生化因子、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疾病的损伤,并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2.2.3 经络效应 督脉之"督"有总督、督促的含义。《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沿脊柱循身之背,背为阳,督脉与各阳经都有联系,能总督全身阳气,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有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刺激背俞穴,可以调节五脏六腑功能。而刺激经络、腧穴相应脊髓节段的感受器,热疗效应和药物效应可转变为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再传到相关效应器,达到治疗躯体及内脏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督脉灸通过热疗效应、药物效应,对督脉及膀胱经背部的皮肤、肌肉、血管、神经产生良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脏腑相关机制,调节脏腑功能,促进失衡机体自我修复,达到治疗CRF的作用。

2.3 督脉灸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2.3.1 施术前准备工作 (1)生姜制备:将新鲜生姜粉碎为绿豆大小碎块儿,将姜汁挤干,保持柔软潮湿即可,装入塑料或不锈钢盒子后放置于40 ℃左右恒温箱,使姜泥保持一定温度;(2)艾条制备:将艾绒搓成直径3.5 cm、长10 cm的艾条,备用;(3)将辨证选用的中药饮片研粉,过80目筛,备用。

2.3.2 操作流程 (1)指导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并充分暴露背部,双手自然下垂于治疗床两旁;选取患者背腰部正中线及左右旁开各5~6 cm作为施灸部位,并用75% 酒精棉球对施术部位消毒。(2)为了增强督脉灸临床疗效,可先在大椎至腰俞的督脉循行部位及背部膀胱经循行部位涂润滑油,选中号玻璃罐吸附于局部肌肉,以手推罐,沿上述经脉循行路径反复慢推5 min,至皮肤充血泛红;然后将适量药粉与加热的生姜混匀,沿施灸部位铺成底宽7~10 cm、高5 cm、顶宽3~5 cm的梯形长条。(3)将预先搓好的艾条首尾相连沿督脉循行部位放置于姜泥上方,点燃艾绒后烧至患者有灼热感而能耐受为度,维持30~45 min,每周可施灸2~3次。

2.3.3 注意事项 (1)施灸过程中易出汗,治疗结束后宜饮用适量温开水以补充水分;(2)施灸后全身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应嘱患者注意保暖避风寒,同时避免进食生冷或有刺激性的食物;(3)治疗结束后如患者施灸部位皮肤有红晕或灼热感,且可自行消失,不需处理;(4)施灸时如果对皮肤组织造成灼烫伤,根据损伤程度进行处理,或请相关科室进行协助处理;(5)对久病或体质极度虚弱、皮肤过敏或施灸部位皮肤有破损者不宜施灸;(6)患者精神紧张、劳累后或饥饿时不宜实施督脉灸。

3 验案举隅

案1 崔某某,女,53岁。因"自觉倦怠乏力3个月,间断性腹部隐痛伴大便溏薄1周"于2022年6月23日就诊于中医科。患者于2021年6月体检发现横结肠占位,活检病理为"结肠腺癌",于8月在上海天佑医院行横结肠癌根治术(右半结肠切除+部分回肠切除),术后病理:结肠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肿瘤分期pT3N0M0(ⅡA),术后奥沙利铂+替吉奥(SOX)方案8次。化疗结束后患者自觉倦怠乏力、手脚麻木,未予重视,休息一段时间后无明显缓解而求治于中医。既往无特殊,无过敏史,患者就诊时:面色萎黄少华,言语声低,自觉倦怠乏力、周身有沉重感,行动缓慢,动辄自汗,四肢麻木,遇冷麻木加重且伴有刺痛,食欲不佳,多食则胃脘胀满,夜寐梦多,易醒,大便量少且有重坠感,舌淡红、苔薄白略腻,脉细无力。查体:腹部平软,肠鸣音稍亢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0×109/L,红细胞4.0×1012/L,血红蛋白125 g/L,血小板180×109/L;肿瘤指标:癌胚抗原(CEA)4.35 ng/mL,糖类抗原19-9(CA19-9):19 IU/mL,肝功能及肾功能未见异常,腹部增强CT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结肠癌术后;中医诊断:虚劳(脾气虚弱证)。治宜健脾和胃、补气固元,宗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督脉灸。处方:黄芪15 g,生晒参10 g,陈皮10 g,白术15 g,苍术10 g,厚朴10 g,茯苓10 g,当归10 g,桔梗5 g,升麻3 g,柴胡3 g,六神曲10 g,炙甘草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配合督脉灸治疗,维持30 min,每周施灸3次,隔日1次。

二诊:患者自诉督脉灸治疗后乏力症状好转,Piper疲乏调查量表评分分值明显降低,食欲渐佳,夜寐稍安,大便排出通畅,手脚麻木有所缓解,上方加鸡血藤10 g,继服14剂,配合督脉灸治疗。治疗4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停服中药,督脉灸改为每周2次,坚持治疗,除四肢仍有轻微麻木感外,其他症状均缓解。

按语:患者肠癌术后,化疗8次,脾胃之气受损,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机体失养则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少华;土不生金则肺气亦虚,故见言语声低,肺气虚则卫气不能固表,故动辄自汗;气虚推动无力则大便有重坠感;脾虚失运则多食胀满;血虚失养则心神不安故夜寐梦多;气虚运血无力则生瘀,津液不布则生痰湿,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则肢体麻木。结合舌脉,予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配合督脉灸温补阳气、固本培元、温通经络,内治外治相得益彰,故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案2 张某某,女,39岁。因"自觉倦怠乏力伴胃脘隐痛2周"于2022年10月9日就诊于中医科。患者因"进食后胃脘隐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部占位,活检病理为"胃腺癌",于2021年9月行"早期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中-高分化腺癌,肿瘤分期pT1N0M0(Ⅰ),术后未行放化疗及靶向治疗。术后患者自觉倦怠乏力,间断性胃脘隐痛,曾服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中药,治疗后症状缓解,2周前因气温下降,受寒后出现乏力加重,胃脘持续性隐痛,口服铝碳酸镁片后无明显缓解而求治于中医。既往无特殊、无过敏史,患者就诊时:面色萎黄少华,自觉倦怠乏力,声低气怯,下肢有沉重感,胃脘隐痛且得暖稍舒,食欲不佳,多食后胃脘胀满、隐痛加重,夜寐梦多易醒,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略腻,脉细缓。查体:剑突下轻压痛,脐部左侧轻压痛,腹部平软,肠鸣音正常。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胃癌术后;中医诊断:虚劳(脾胃阳虚证)。治宜健脾和胃、温中止痛,宗理中汤加减,配合督脉灸、神阙敷贴。处方:白术15 g,党参10 g,干姜6 g,山药15 g,薏苡仁15 g,白茯苓15 g,紫苏梗10 g,清半夏10 g,陈皮10 g,炒麦芽10 g,炒鸡内金10 g,炙甘草6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配合督脉灸治疗,维持30 min,每周施灸2次;神阙敷贴:将干姜粉、白术粉、苍术粉、茯苓粉等比例混匀,取适量药粉以姜汁调为膏状,敷于脐部神阙穴,以艾条悬灸20 min,穴位贴固定6 h,每日1次。

二诊:患者自诉应用中药配合督脉灸及神阙敷贴治疗后胃脘隐痛及乏力症状好转,食欲渐佳,进食稍多亦无明显不适,夜寐渐佳,上方继服14剂,配合督脉灸及神阙敷贴治疗。治疗4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遂停服中药,督脉灸改为每周1次,神阙敷贴每日1次,坚持治疗2个月,症状均缓解。

按语:患者平素脾胃虚弱,故自觉乏力,伴见间断性胃脘隐痛,且胃癌手术损伤脾胃之气,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养则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少华;土不生金则肺气亦虚,故见声低气怯;脾虚运化无权则多食胀满,血虚心神失养则夜寐梦多;气虚及阳,中阳不足则胃脘隐痛,得暖则舒。结合舌脉,予以理中汤健脾和胃、温阳止痛,配合督脉灸温补阳气、固本培元,神阙敷贴温中健脾和胃,内治外治相得益彰,故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 结语

督脉灸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疗法之一,通过经络、腧穴、药疗、热疗的共同作用,发挥调整脏腑功能、激发机体阳气、改善疲劳状态的作用,可明显改善CRF患者的疲乏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督脉灸操作简便易行、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广大病患容易接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引证本文 Citation

何在坤, 杨雪荣, 伍秉翔,等. 督脉灸治疗癌因性疲乏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 23(5): 63-6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治疗,患者,CRF,临床,施灸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