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支镜技术为困难气道脑肿瘤患者,撬开麻醉“生命通道”
麻醉挑战:瘢痕挛缩下的气道困局
61岁的刘先生(化姓),因发现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性病变来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寻求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在40年前,因三度烧伤导致颈部、双上肢及躯干广泛瘢痕形成,颈部活动严重受限,张口度仅约2横指,术前评估为困难气道高风险。此类患者若按常规麻醉方案行气管插管,极易因声门暴露失败导致缺氧、气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这无疑给手术麻醉带来了巨大挑战。
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可导致气道解剖结构异常:下颌与胸骨粘连、喉头高位、声门偏移,传统直接喉镜插管成功率极低,且反复尝试可能加重水肿或出血。此外,患者长期瘢痕增生,可能合并心肺功能代偿不足,需在确保通气安全的同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周密预案,攻克难题
面对这一高危病例,我院麻醉科团队迅速行动,制定了一套极为周密的麻醉预案:
首先,术前进行精准评估:通过CT三维重建明确气道狭窄部位,结合纤维喉镜检查确认声门可及性。
考虑到患者的特殊情况,决定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清醒镇静策略。这样既能保留患者气道的保护性反射,又能大大降低误吸风险,为麻醉安全再加一道"保险"。
多番研究后,决定采用纤支镜技术实施麻醉插管,在充分表面麻醉下,经鼻置入超细纤维支气管镜,通过实时影像导航绕过瘢痕扭曲区域,精准定位声门并引导气管导管置入。
手术全程,运用多模态监测手段,密切监测脑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确保麻醉深度与氧供需平衡。
腋静脉穿刺应用:因患者瘢痕问题,传统的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难以实施。为了便于术中液体容量管理,麻醉团队另辟蹊径,选择了患者的右腋静脉进行穿刺置管,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术前,麻醉科副主任杨明明联合神经外科、影像科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术中,团队严格采用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及脑保护策略,各方紧密配合、严丝合缝。整个手术过程有条不紊,最终顺利完成。
术毕,严格遵循"清醒拔管"原则,待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保护性反射健全后,才谨慎拔除气管导管,并将患者安全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监护。得益于精准的麻醉管理,患者术后未出现任何气道并发症,术后次日便顺利转回普通病房,神经功能也恢复良好。
"麻醉安全无小事",面对困难气道患者,纤支镜技术以其"可视化、微创化"的特点,成为突破气道困局的关键利器。
正如我院麻醉科一直秉持的理念:"每一次精准插管,都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每一例高危患者的平稳苏醒,都是麻醉人孜孜以求的勋章。" 未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麻醉科将持续推进困难气道管理标准化流程建设,不断深化可视化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为更多复杂手术患者筑牢生命防线,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