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PD-L1阳性晚期甲状腺未分化癌获益赛帕利单抗联合化疗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癌类型,对于晚期疾病尚无标准系统治疗方案。近期证据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尤其是靶向PD-1/PD-L1的药物,在多种实体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然而,目前尚未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ATC的相关研究。本文报道一例 37 岁PD-L1阳性转移性ATC男性患者,经后线使用赛帕利单抗(PD-1抑制剂,zimberelimab)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后获得长期缓解,后续接受赛帕利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总缓解期达 34 个月。经三个周期联合治疗后,甲状腺病灶与肝转移灶显著缩小,达到部分缓解的最佳总体疗效。PD-L1表达状态可能作为预测ATC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反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案例综述强调需进一步开展研究,探讨PD-L1状态作为生物标志物在预测ATC免疫治疗预后中的价值。
背 景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癌症,在原发甲状腺癌患者中的发病率为 1%-2%。由于其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治疗证据仅限于病例系列报告和单机构回顾性研究。迄今为止,该病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此外,晚期ATC的预后显著差于早期疾病。目前,ATC的治疗选择有限,单一治疗手段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因此,开发晚期ATC的有效疗法迫在眉睫。近年来,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与多种激酶抑制剂联合治疗已成为更有效的ATC治疗策略。然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ICIs单药治疗的疗效仍有待提升,尚无法完全替代现有治疗手段。PD-1/PD-L1抑制剂等ICIs与化疗的联合方案已在多种实体瘤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据研究人员所知,目前尚未见ICIs联合化疗治疗ATC的报道。本文首次报道一例PD-L1阳性转移性ATC病例。该 37 岁男性患者经后线使用新型PD-1抑制剂赛帕利单抗(zimberelimab)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后获得长期缓解,后续接受赛帕利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总缓解期达 34 个月。
病 例
患者男,37 岁,于 2019 年 11 月因气促伴睡眠质量差就诊于当地医院(图1)。CT显示甲状腺肿物最大横截面为 5.2×7.1 cm,考虑恶性病变,左肺多发结节(最大 1.3×1.0 cm),确诊远处转移。患者于 2019 年 12 月行气管内支架植入术,粗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甲状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 年甲状腺肿瘤分类标准,甲状腺鳞状细胞癌被归类为甲状腺未分化癌(ATC)。
▲图1患者诊疗流程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AE1/AE3、广谱细胞角蛋白(pan cytokeratin)、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及细胞角蛋白5&14(Cytokeratin5&14)均呈阳性,P63局灶阳性,P40部分阳性,TTF-1阴性(图2)。PD-L1染色(抗体号E1L3N)肿瘤阳性比例评分(TPS)为 30%(图3)。PET-CT进一步提示甲状腺癌(大小 6.7×6.1×4.4 cm)伴淋巴结、肺、肝及骨多发转移。
▲图2 甲状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病理诊断
▲图3 患者PD-L1免疫组化TPS结果
2020 年 1 月,基线CT影像显示甲状腺转移灶(图4a)与肝转移灶(图4f)。患者随后接受一线治疗:每 21 天静脉注射紫杉醇脂质体 300 mg(第 1 天)联合顺铂 50 mg(第 2-3 天)、40 mg(第 4 天),共 6 个周期,并行伊班膦酸治疗骨转移。后续改为每 21 天静脉注射紫杉醇 300 mg(第 1 天),共完成 5 个周期(图1)。化疗最佳疗效为疾病稳定(SD),伴肿瘤体积缩小。
▲图4 赛帕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前后甲状腺 (a-e) 和肝转移 (f-j) 的CT影像
自 2020 年 11 月起,患者开始接受吉西他滨 1.6 g联合特瑞普利单抗(PD-1抑制剂)240 mg静脉注射治疗(图1)。首次给药后,患者出现 3 级免疫相关皮疹及 1 级免疫相关肝毒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未超过正常值上限 2 倍)。经对症治疗后上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缓解,遂停用特瑞普利单抗。2021 年 3 月起,调整为吉西他滨 1.6 g静脉注射(第 1 天)联合S-1 60 mg口服(每日两次)治疗,共完成 3 个周期。后续复查显示肿瘤维持疾病稳定(SD),遂采用S-1单药维持治疗(图1)。2021 年 11 月影像学评估显示,甲状腺病灶保持稳定(图4b、c),但肝转移灶从 1.3×1.1 cm显著增大至 2.8×1.8 cm(图4g、h),提示疾病进展。因此,患者接受四线治疗,换用另一种PD-1抑制剂--赛帕利单抗(zimberelimab)240 mg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200 mg静脉注射(第 1 天),每两周一次。经 3 个周期治疗后,甲状腺病灶从 3.3×1.9 cm缩小至 2.3×2.2 cm(图4d),肝转移灶从 2.8×1.8 cm缩小至1.5×1.4 cm(图4i),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v1.1)确认最佳客观缓解(BOR)为部分缓解(图4c、d、h、i)。患者继续接受该联合方案共 9 个周期,病灶保持稳定(图4e、j)。随后转为赛帕利单抗单药(240 mg,每两周一次)维持治疗,截至 2024 年 9 月(末次随访),患者持续缓解达 34 个月。联合治疗期间,患者出现免疫相关内分泌毒性。2022 年 4 月,检查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2 级irAE),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至 50.10 μIU/ml(正常范围:0.27-4.20),游离甲状腺素水平下降至 6.46 pmol/L(正常范围:12.00-22.00,图5)。自 2022 年 5 月起予左甲状腺素钠剂量调整至每日 150 μg治疗,并暂停抗肿瘤治疗。至 2022 年 8 月甲状腺功能改善(图5),遂恢复赛帕利单抗单药治疗,调整为每 3 周一次。
▲图5 患者 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8 月五次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
讨 论
低分化甲状腺癌(PDTC)与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的组织学确诊十分复杂,主要受限于疾病罕见性、诊断标准演变、病理医师经验及主观性等因素,二者间确切的病理界限尚未明确。本病例 2019 年初次诊断为低分化甲状腺鳞状细胞癌,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 年甲状腺肿瘤分类标准,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现被归为ATC的一种形态学亚型。由于ATC的罕见性与异质性,目前尚无相关治疗指南或共识。ATC具有高度侵袭性,中位生存期约 5 个月,1 年总生存率仅 20%。本例患者初诊时即处于晚期伴多发远处转移,无法接受手术及放疗,预期生存极差。患者一线接受 6 个周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后续为降低顺铂毒性改为紫杉醇单药治疗 5 个周期,维持疾病稳定状态,一线治疗最终无进展生存期(PFS)达 10 个月。
近年来,以抗PD-1/PD-L1抗体为主导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在多种实体鳞状细胞癌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目前PD-L1已被广泛认可为筛选可能从抗PD-1/PD-L1抗体治疗中获益患者的有效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ATC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显著高于分化型甲状腺癌,PD-L1表达水平也高于其他亚型。近期一项纳入 15 例ATC和 13 例PDTC的研究发现,PD-L1在ATC中阳性率达 60%,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DTC,提示ICIs可能成为经筛选PDTC患者的新型治疗选择。
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了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联合仑伐替尼(lenvatinib)在ATC(n = 6)与PDTC(n = 2)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4 例ATC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2 例PDTC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长期生存(>2 年)或获得CR的患者均存在肿瘤突变负荷升高或PD-L1肿瘤阳性评分(TPS)>50%。在一项纳入 42 例以转移性为主的ATC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中,应用PD-1抑制剂斯巴达珠单抗(spartalizumab)治疗。结果显示,PD-L1阳性肿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及中位总生存期(OS)均显著优于PD-L1表达 <1% 的患者。类似地,在纳入甲状腺乳头状癌或滤泡癌患者的II期KEYNOTE-158研究中,PD-L1阳性患者(n = 46)的ORR略高于阴性患者(n = 53)。这些结果表明,PD-L1状态可能作为甲状腺癌潜在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此外,体内研究证实,PD-L1抗体对存在PD-L1表达的ATC具有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一项研究对 505 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免疫评估计,结果显示甲状腺癌分化程度与免疫抑制标志物CTLA-4及PD-L1呈显著负相关。与野生型肿瘤相比,BRAF V600E突变型肿瘤中这些免疫抑制标志物的表达频率更高。PD-L1的高表达水平已在部分实体瘤中被证实,并与不良预后相关。表达PD-L1的肿瘤细胞可抑制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活化,从而保护肿瘤细胞免受免疫反应的影响。Massari等人分析了PD-L1在 185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 66 例良性结节中的预后价值,结果显示甲状腺癌中PD-L1表达水平升高与更高的复发风险及更短的无病生存期相关。尤其对于ATC,通常存在免疫逃逸基因的扩增。这些结果提示,靶向PD-L1可能是晚期转移性甲状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本病例中,针对PD-L1阳性患者,二线治疗尝试了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方案,但因仅用药 1 个周期后出现严重irAE而停用特瑞普利单抗。后续改用吉西他滨联合S-1三线化疗,8 个月后疾病进展。四线治疗方案的制定面临挑战:一方面,疾病已进展至两种化疗药物(紫杉类、吉西他滨及铂类)治疗失败阶段;另一方面,患者既往曾出现PD-1抑制剂诱导的严重irAE。值得注意的是,一线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获得了长达 10 个月的PFS,提示肿瘤对紫杉类药物敏感。此外,研究人员认为前期PD-1抑制剂治疗周期过短,未能充分评估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因此,2021 年 11 月重新考虑为患者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另一种PD-1抑制剂--赛帕利单抗(zimberelimab)的治疗方案。
本病例选择新型全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赛帕利单抗(zimberelimab),因其在复发性/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II期研究中未出现 ≥3 级治疗相关皮疹的报道。此外,一项评估赛帕利单抗单药二线及以上治疗PD-L1阳性宫颈癌的II期临床试验显示,其客观缓解率(ORR)达 27.6%,为该治疗领域同类药物中疗效突出。患者接受该联合方案治疗 9 个周期,最佳疗效达部分缓解。后因出现 2 级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经甲状腺素钠有效控制)暂停联合治疗。针对甲状腺功能减退,通常采取对症支持治疗,通过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适时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进行管理,此类情况一般无需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患者后续恢复赛帕利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截至 2024 年 9 月,联合治疗方案使无进展生存期(PFS)达 34 个月。
PD-L1表达在不同肿瘤间存在异质性,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这种异质性对仅依赖PD-L1状态预测免疫治疗疗效构成挑战。ATC肿瘤内部PD-L1表达的时空异质性,加之肿瘤异质性及免疫应答的复杂动态变化,使得单纯依赖PD-L1进行诊断或预后评估存在困难。此外,PD-L1检测方法缺乏标准化导致结果不一致。本病例报告结论可能难以推广至更广泛人群。为建立更可靠且普适的结论,未来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同时,其他新兴生物标志物或分子因素可能为ATC治疗策略提供补充信息。将这些指标纳入后续研究,将深化对ATC免疫治疗的理解,并有望改善患者预后。据研究人员所知,这是首例报道赛帕利单抗(zimberelimab)联合化疗在后线治疗中成功控制PD-L1阳性甲状腺未分化癌(ATC)并获得长期缓解的病例。本案例表明,PD-L1可能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ATC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并可为临床实践中的精准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Fan S, Yuan Y, Su Y, Sang D. Advanced 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with positive expression of PD-L1 response to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 case report. SAGE Open Med Case Rep. 2025 Jan 27;13:2050313X241313084. doi: 10.1177/2050313X241313084. PMID: 39877673; PMCID: PMC1177354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