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18天生死营救 八旬老人挺过“白肺”难关康复出院

2025-04-10 16:43   武汉市第六医院

像这样经历生死的重症肺炎患者,科室救治了很多,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101岁,经过精心治疗,均康复出院。

在监护仪此起彼伏的报警声中,82岁的陈老伯(化姓)被紧急转入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病医院。血氧饱和度持续跌破80%,双肺CT呈现"白肺"特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重症肺炎的诊断让家属几近绝望。经过呼吸重症、慢病、康复等多学科18天的生死营救,这位曾被认为"希望渺茫"的老人转危为安。4月8日,陈老伯康复出院,自行走出病区大门。

"老人刚转入院时,双肺90%都变白,血氧饱和度低于80%。"管床医生高小燕回忆,3月25日,陈老伯入院时情况危急,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重症肺炎,医护团队当机立断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74861744273593585

此后数日,科室副主任陈实带领团队成员坚持每日根据血气分析、影像变化和呼吸力学监测,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有时上午调低的潮气量,下午又需回调,必须像雕琢玉器般精细。"高小燕说。

在治疗上,呼吸重症、慢病、康复等多学科团队相互协作:重症团队24小时驻守呼吸重症监护室,主攻急性呼吸衰竭的逆转;慢病团队通过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康复团队贯穿全程干预,从入院开始循序开展多模态呼吸康复计划,从腹式呼吸训练到阻力呼气练习,从床边坐立到辅助行走,每个阶段都配有心肺运动试验数据支撑。

"我们不仅要治好病,更要守护患者的尊严。"王雪纯护士长说,除了医疗操作,护理团队需在每10分钟的护理间隙,给老人喂水、翻身。由于陈老伯身上管路较多,每一次俯卧位通气都需要在4-5个护理人员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

这份细致入微的照护悄然扭转了治疗态势。入院第7天,陈老伯可脱离呼吸机行鼻导管吸氧,指脉氧饱和度维持正常;第12天,可自主进食,带鼻导管吸氧可床边适当活动;第18天,康复出院,自己步行迈出病区大门。

"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半个多月的时间,陈老伯经历了最艰难的时刻,也感受到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护。出院时,特意送上一面锦旗,感谢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陈实介绍,像这样经历生死的重症肺炎患者,科室救治了很多,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101岁,经过精心治疗,均康复出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团队,呼吸,老伯,康复,重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