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生都建议10点前入睡?熬夜是肥胖、心血管疾病的温床
"不到12点没法上床睡觉","睡前必须刷一遍社交软件",这样的夜猫子状态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出现。究其原因,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时间都给了工作和应酬,个人时光被严重压缩,一到晚上就希望"变本加厉"地找回。
其实,你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晚睡强迫症"。对很多人来说,熬夜似乎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总之,身体似乎都在不由自主地等着一个钟点,确认已经劳累到"忍无可忍",甚至深夜了,才会恋恋不舍地进入梦乡。
长期晚睡究竟有多伤身?
肥胖
熬夜的人经常吃"夜宵",不但难消化,隔日早晨还会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均衡,引起肥胖。
皮肤衰老
皮肤在晚10一11点进入保养状态,长时间熬夜,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就会失调,使皮肤干燥、弹性差、晦暗无光,出现暗疮、粉刺、黑斑等问题。
记忆力下降
熬夜者的交感神经在夜晚保持兴奋,到了白天就会出现没精神、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
免疫力下降
经常处于熬夜、疲劳、精神不振的状况,人体的免疫力会跟着下降,感冒、过敏等就会不期而至地找到你头上。
心脏病风险
长期晚睡熬夜的人,肝脏无法高效代谢毒素,心脏持续处于应激状态,肾脏排泄功能紊乱,这些都会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堆积,内分泌系统失衡,最终引发心血管系统的慢性损伤。
22点入睡,相当于搭上了褪黑素的"便车"
褪黑素的作用是帮助睡眠,其分泌量受光线影响:白天,褪黑素维持在很低的水平;晚上10点左右,褪黑素的分泌量迎来第一个拐点,分泌量开始陡然增加。
22点入睡,正好与褪黑素大量分泌的时间契合,可充分发挥其促进睡眠的作用,提高入睡效率;如果到了23点才睡,敏感的人可能出现"困过劲儿反而不困了的感觉"。
从演化角度看,人类是日行性动物,我们的祖先依赖日光活动,夜晚则需要休息避开威胁。没有人造光源的年代,日落后不久人们就会自然感到困倦。
褪黑素通常在日落后1-2小时开始分泌,假设冬季日落在晚上6-7点,那么8-9点人体就会自然开始准备睡眠,10点之前入睡符合这一自然节律。
22-23点入睡心梗风险最低,长期晚睡务必进行动态心电监测
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团队发表在《心血管医学前沿》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日22:01~23:00就寝的人心梗发病率(5.1%)低于22:00以前就寝者(6.9%),也低于23:01~24:00就寝者(7.0%)和24:00后就寝者(9.2%)。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长期熬夜晚睡后出现心悸、胸闷等心脏不适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心电图可精准捕捉心律失常等潜在病变。对于已确诊高血压或房颤的高危人群,如需熬夜建议穿戴智能心电衣进行持续监测,可预警心肌缺血、心梗风险并自动触发后台预警,在黄金救治时间内为患者争取宝贵抢救机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