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住院病案首页、门(急)诊诊疗信息页新版来了!版本核心变化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住院病案首页(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中医门(急)诊诊疗信息页(通用示例)(征求意见稿)》,面向多单位征求意见。
依据征求意见函资料所示,《中医住院病案首页(修订版)(征求意见稿)》是在《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基础上进行修订;而《中医门(急)诊诊疗信息页(通用示例)(征求意见稿)》则是对照《门(急)诊诊疗信息页质量管理规定(试行)》有关要求,参照《门(急)诊诊疗信息页(通用示例)》制订而成,旨在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夯实医疗管理数据基础。
为方便对比学习,小编将《征求意见稿》和现行《中医住院病案首页》、《门(急)诊诊疗信息页(通用示例)》版进行逐条比对,分析新旧版本核心变化。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新版变化
删除
使用中医诊疗设备
使用中医诊疗技术
辨证施护
新增
科室中医优势病种
中医治疗性操作(非手术)信息
用药情况
优化
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中西医结合选项
手术及操作增加(含中医)
中药类增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费、配方颗粒费
减少重复填报
"使用中医诊疗设备""使用中医诊疗技术""辨证施护"三个字段,原为"是/否"勾选,内容描述简略,难以全面反映诊疗情况,无法提供深度分析价值;其次,三字段与其他项目存在内容重叠,如使用仪器、设备、器具、材料及其他物品情况可通过费用信息体现;诊疗技术可通过中医治疗性操作体现。《征求意见稿》将这三个字段删除,避免重复项填报,提高病案管理效率。
诊疗过程细化
《征求意见稿》新增"中医治疗性操作(非手术类)",包括次数、天数、是否麻醉、麻醉方式等字段。明确住院中医非手术类治疗(如针刺、灸法、推拿、拔罐等)的具体操作名称及编码、治疗频率、疗程周期、麻醉信息,可避免笼统描述,确保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可比性,为评估疗效、优化治疗方案、麻醉规范使用等提供量化依据。
新增"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类型以及中草药类别、使用途径、用药天数等字段,区分西药、中成药、中药制剂、中草药(含传统饮片与配方颗粒),记录中草药传统饮片或配方颗粒的选择,以及药物使用天数、途径及代码,可强化合理用药监管,明确药物占比,利于药物应用规范性、周期评估。
医疗管理精细化
《征求意见稿》新增科室中医优势病种,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中西医结合选项,便于中医优势病种管理,保障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规范诊疗行为,适应医保支付、质量评价等现代医疗管理需求。
中医门(急)诊诊疗信息页版本变化
新增
门(急)诊中医诊断
中医治疗性操作(非手术类)
用药情况
中医类(中医和民族医医疗服务)
优化
手术及操作增加(含中医)
中药类增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费、配方颗粒费
诊断与治疗分类细化
《征求意见稿》将诊断模块调整,新增门(急)诊中医诊断及疾病编码,明确中医病名和证候名,与西医诊断(病因、部位、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等)并列,通过《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将中医诊断术语转化为结构化数据,避免因术语描述引发混乱,实现数据可比性,为医保、科研等提供数据支撑;中西医并列,可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新增"中医治疗性操作(非手术类)",包括次数字段,明确门(急)诊中医非手术类治疗(如针刺、灸法、推拿、拔罐等)的具体操作名称及编码、治疗频率,可避免笼统描述,确保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可比性,为评估疗效、优化治疗方案等提供量化依据。
新增"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类型以及中草药类别、使用途径、用药天数等字段,区分西药、中成药、中药制剂、中草药(含传统饮片与配方颗粒),记录中草药传统饮片或配方颗粒的选择,以及药物使用天数、途径及代码,可强化合理用药监管,明确药物占比,利于药物应用规范性、周期评估。
费用结构优化
费用信息新增中医类(中医和民族医医疗服务)费用项,涵盖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医外治、中医骨伤、针刺与灸法、中医推拿治疗、中医肛肠治疗、中医特殊治疗)、中医其他(中药特殊调配加工、辨证施膳)细分项目;中药类增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费、配方颗粒费,费用专项化统计,强化门(急)诊成本费用细化监管控制,为医保支付、质量监管、临床决策提供结构化数据支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