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的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获益洛拉替尼
洛拉替尼是一种强效的第三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c-ros原癌基因1(ALK/ROS1)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广泛覆盖获得性耐药突变,目前适用于治疗ALK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本病例旨在报告一名每周接受 3 次血液透析的ALK阳性转移性NSCLC患者使用洛拉替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女,76 岁,已规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约 2 年。因头痛行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经切除活检确诊为肺腺癌。PET/CT显示左肺门区肿块及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2023 年 2 月,开始每日服用 100 mg洛拉替尼。随访期间PET-CT未见显著消退,脑部MRI亦无残留病灶。患者持续使用洛拉替尼近 1 年,达到近完全缓解,除高胆固醇血症外未出现其它副作用。本文报道了在血液透析的ALK阳性转移性NSCLC患者中使用洛拉替尼的经验。尽管血液透析患者的洛拉替尼剂量仍存在争议,但本病例表明 100 mg剂量对该患者是安全的。
背 景
ALK重排在约 3% 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存在,为靶向治疗干预提供了机会。洛拉替尼是一种强效的第三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c-ros原癌基因1(ALK/ROS1)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广泛覆盖获得性耐药突变,目前适用于经FDA批准检测确诊为ALK阳性转移性NSCLC的成人患者治疗。近期CROWN III期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显示,在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中,基于盲态独立中心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接受一线洛拉替尼治疗组较克唑替尼组显著延长(HR 0.28;95%CI 0.19-0.41)。本病例报告的核心目的是评估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ALK阳性转移性NSCLC患者中,洛拉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 例
患者女,76 岁,无吸烟史,于 2023 年 1 月因主诉头痛就诊于肿瘤内科。该患者有 15 年2型糖尿病(DM)及高血压病史。自 2015 年起因2型糖尿病继发慢性肾脏病于肾脏内科随诊,并于 2021 年 10 月起开始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的规律血液透析治疗。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左侧枕叶可见 4×3 cm肿块,额叶存在 2×3 cm占位性病变(图1)。胸部及腹部CT提示左肺门区有 3×3.5 cm肿块,纵隔见多枚病理性肿大淋巴结。患者接受颅内占位切除术,病理报告证实为黏液腺癌转移,免疫组化TTF-1及Napsin-A阳性,符合肺来源转移灶。术后复查脑部MRI未见残留病灶(图2)。患者接受左顶叶及左枕叶病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总剂量 30 Gy,分 5 次完成。
▲图1 术前脑部MRI
▲图2 术后脑部MRI
PET/CT显示左肺门区存在 3×4 cm肿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14),纵隔见多枚转移性肿大淋巴结,最大者为 18×25 mm(SUVmax:13),右肾上腺可见 18×10 mm结节(SUVmax:3.4),左肾上腺见 19×13 mm结节(SUVmax:5.3)。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 60%,轻度二尖瓣反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显示ALK重排率为 80%。此外,EGFR及BRAF突变阴性,未发现ROS-1重排。免疫组化PD-L1肿瘤细胞阳性比例评分(TPS)为阴性。患者ECOG-PS评分为 2。2023 年 2 月,开始以标准剂量 100 mg每日一次(QD)口服洛拉替尼。患者每四周接受一次体格评估,包括心电图(EKG)、神经系统症状、体重、水肿监测及血脂谱(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等实验室检查。用药 1 个月后,患者总胆固醇升至 270 mg/dL,TG为 244 mg/dL(参考范围:总胆固醇0-200 mg/dL,TG 0-150 mg/dL),遂内分泌科会诊后加用他汀类降脂药瑞舒伐他汀10 mg QD口服,与洛拉替尼联合使用。第三个月复查PET-CT示病灶显著退缩,脑部MRI未见转移灶,总胆固醇水平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药物相关副作用(如神经系统症状、心动过缓、水肿等),且血液透析治疗规律进行。2024 年 1 月复查PET-CT提示近完全缓解,脑部MRI未见病理性强化灶,ECOG-PS评分提升至 1 分。患者持续洛拉替尼治疗近 1 年,维持近完全缓解状态,除高胆固醇血症外未出现其它不良反应。
讨 论
洛拉替尼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第三代大环类ALK/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竞争性结合ATP结合口袋阻断ALK依赖性致癌信号传导。其结构设计可穿透血脑屏障,部分机制在于减少P-糖蛋白1介导的药物外排作用(此类外排常导致药物脑部渗透率低下)。洛拉替尼口服给药,餐前或餐后服用均可。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 100 mg,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毒性。该药吸收迅速,1-2 小时内达血浆峰浓度。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年龄、性别及种族等因素不影响其血浆暴露量。
洛拉替尼I/II期临床试验报告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效应(情绪障碍、认知障碍及言语障碍)、体重增加、水肿、周围神经病变、腹泻、便秘、疲劳、关节痛及视力障碍等。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水肿、体重增加和周围神经病变。高脂血症多发生于治疗初期(中位发生时间15天),但因此导致的剂量延迟(发生率分别为 3.4% 和 4.7%)或剂量减少(0.7% 和 1.7%)比例较低,且研究期间未出现因高脂血症永久停药病例。本例患者治疗首月出现轻度高脂血症,经降脂治疗后血脂控制良好,未调整洛拉替尼剂量。
洛拉替尼主要通过CYP3A和UGT1A4代谢,肾脏排泄极少。体外及体内代谢研究表明该药经广泛氧化和结合代谢。人体质量平衡研究显示尿液中原型药物占比 <2%,提示肾排泄并非主要清除途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基线肌酐清除率(CLcr)是洛拉替尼血浆清除率变异性的显著预测因子:轻度及中度肾功能不全的NSCLC患者单次给药清除率中位值分别降低 18% 和 26%。基于此,轻度至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近期发表的I期研究显示,单次 100 mg剂量在轻、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耐受性良好,轻中度患者未出现临床显著暴露量增加,故无需调整剂量。但由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因CLcr降低导致洛拉替尼浓度升高 41%,建议该人群起始剂量调整为 75 mg每日一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制造商标签未推荐终末期肾病(需血液透析)患者调整剂量(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本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持续使用 100 mg洛拉替尼近 12 个月,除可控性高脂血症外未出现其它不良反应
本文报道了在合并血液透析的ALK阳性转移性NSCLC患者中应用洛拉替尼的经验。据现有文献检索,本病例为首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使用洛拉替尼的临床实践记录。尽管血液透析患者的洛拉替尼剂量仍存争议,但本病例表明 100 mg剂量对该患者具有安全性。在洛拉替尼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周期性血脂水平、神经精神科会诊评估、水肿及体重变化。尤其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水肿可能更为显著并增加血液透析需求,因此需特别关注水肿管理
参考文献:Gürbüz AF, Eryılmaz MK, Yıldız O, Kaya BE, Araz M, Artaç M. Lorlatinib experience in a patient with ALK +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n hemodialysis: A case report. Journal of Oncology Pharmacy Practice. 2024;31(1):160-163. doi:10.1177/1078155224127179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