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绵状血管瘤急性出血期,手术还是保守?
面对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风险,患者常陷入两难困境:首次出血后是否会成为"潘多拉魔盒"的开启?患者经常会问,再次出血可以预测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定时炸弹"是众多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病友们对病灶的统一称呼,因为病灶就像不定时炸弹一般,不知道何时引爆。一旦脑干出血量大,轻则对运动、语言等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重则昏迷、瘫痪……这种出血有时可以重复第二、三次,且可能每次情况比之前更糟。所以,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特别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一旦出血后,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寝食难安,甚至导致抑郁症,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这就是很多出过一次血的患者们选择怎样治疗的难点了--保守还是立即手术。这就是赌它会再次出血吗?这个赌注太大!很多患者害怕开颅手术,而选择保守观察过程中2次出血、3次出血,神经损伤后遗症越来越多,甚至会变成不可逆性损害--无论如何康复只能是症状好转,而不是痊愈。
急性出血期,手术VS保守
传统观点:等待出血吸收后再手术
多数医生建议在出血吸收后再进行手术,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术中视野清晰度:急性期出血可能导致术野模糊,增加操作难度。
手术安全性:等待出血吸收后,病灶边界更明确,理论上降低手术风险。
然而,这种延迟手术的策略可能带来潜在问题:
含铁血黄素沉积:急性期后会形成含铁血黄素沉淀,无法自行吸收,就像锈水一样会长期刺激周边神经,造成慢性化学性损害。时间越久,损害越大,手术修复的可能性越低。
瘢痕与粘连:慢性期手术时,瘢痕组织和粘连会增加剥离难度,甚至影响病变的完全切除。
新理念:急性期手术的优势
国际神经外科大咖INC巴教授提出,早期手术(出血急性期)可能更有利于患者:
术中清除液态出血:急性期出血尚未凝固,可通过冲洗直接清除,扩大操作空间,降低手术难度。
减少神经毒性损伤:避免含铁血黄素沉积对神经的长期毒性,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精准解剖经验:经验丰富的医生(如巴教授)熟悉解剖,能在急性期安全完成手术。
INC巴教授的核心观点:"我注意到许多医生都遵循一个30年前相当流行的概念,更多的是等待。但我的理念是不同的,我的经验告诉我,早期手术对病人更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