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世界自闭症日|肠道微生物组与自闭症谱系障碍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旨在呼吁社会关注这一神经发育障碍群体。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以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和语言发育异常为特征,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患者已超1000万。传统诊断依赖行为观察和问卷评估,存在主观性强、漏诊率高的问题。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黄秀娟教授团队在肠道微生物组与ASD关联性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
肠脑轴: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大脑功能?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其微生物组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互动。这一双向通路涉及神经、免疫和代谢信号传递。例如,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γ-氨基丁酸(GABA)等代谢物可直接作用于迷走神经或血脑屏障,调控神经炎症和突触可塑性。
黄秀娟教授团队发现,ASD患儿普遍存在胃肠道症状(如便秘、腹痛),且症状严重程度与行为障碍呈正相关。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将ASD患者的肠道菌群移植至小鼠后,小鼠会表现出类似自闭症的行为,如社交回避和重复动作。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可能直接参与ASD的病理机制。
诊断革新:从粪便中寻找ASD标志物
黄秀娟教授团队主导的跨队列研究(涵盖1627名儿童)发现,ASD患儿肠道微生物组在古菌、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界生物中均存在显著差异。例如,14种古菌、51种细菌及18种病毒丰度异常,同时涉及12条代谢通路(如维生素B1和辅酶Q10合成途径)的功能失调。
研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筛选出31种跨界的微生物标志物组合(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构建的诊断模型准确率高达85%,且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儿童。这一非侵入性方法突破了传统临床评估的局限性,为早期筛查提供了客观工具。
自闭症与粪便微生物组成之间的关系
干预手段突破:肠道微生态应用在ASD的临床证据
基于肠道微生物组的可调节性,黄秀娟团队及全球多个研究小组探索了益生菌干预的潜力。以下为关键进展:如儿童情绪益生菌:黄秀娟团队开发的微生态儿童恬悦配方在小规模临床试验中显示,该配方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缓解神经发育障碍,减低肠道炎症水平,放松心情,促进身心灵健康发展,可显著缓解ASD患儿的焦虑和社交障碍。此外另外一款情绪益生菌PS128:一项针对72名ASD男童的双盲试验表明,连续4周服用PS128后,患者的重复行为和社交互动评分显著改善。
饮食联合干预的协同效应益生菌与中等碳水化合物饮食联用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例如增加拟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减少有害菌Blautia obeum。同时,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干预后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抗炎代谢物水平趋于正常化,进一步缓解胃肠道和行为症状。
未来方向:从机制到精准医疗
尽管成果显著,ASD的微生物组疗法仍面临挑战:如需明确特定微生物如何通过代谢物或免疫途径影响大脑。例如,赵方庆团队发现,鼠李糖乳杆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炎症和迷走神经信号,恢复神经元突触可塑性;需长期安全性验证:当前临床试验多为短期(3-6个月),需更大规模、更长周期的研究评估长期影响。
黄秀娟教授团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组在ASD中的核心作用,更推动了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的创新。在世界自闭症日之际,我们期待这些科学突破能早日转化为临床实践,为千万家庭带来希望。正如黄秀娟教授所言:"肠道微生物组的探索,为理解ASD开辟了新维度,未来或能通过'以菌为药'重塑神经发育轨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