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门道”:《2023 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
看"门道":《2023 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通报》思考?
秦永方 誉方医管创始人/誉方智数首席顾问
提示:《关于印发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发布,认真研读看"门道",精细化经济运营管理、薪酬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引言
2025 年 3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2023 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国卫医政函〔2025〕55号,以下简称《通报》),系统评估了全国 2168 家三级公立医院的运行效能。数据显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在公益性维护、服务能力提升、运营效率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区域发展失衡、人才结构矛盾、运营效率不高、公益性维护机制等问题仍制约着医疗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
1.收支结构优化,公益性底色凸显
《通报》显示,2023 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占比达 29.59%,较 2022 年提升 0.94 个百分点,辅助用药收入占比(0.62%)和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24.86%)分别下降0.03和3.22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标志着医院逐步摆脱对药品耗材的过度依赖,回归以技术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本质。此外,基本药物处方占比和集采药品使用比例的提升,进一步体现了公立医院在药品配备环节的公益性导向。
2.药物配备更加合理,处方结构优化
《通报》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59.48%)、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96.30%),分别较2022年提升1.40个和0.13个百分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完成比例分别为89.71%和96.11%,较2022年增加4.06个和1.95个百分点,三级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集采药品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集采药品的高使用率,不仅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和经济性,还推动了医院药品采购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医药市场的良性竞争。通过集采,医院药品采购成本大幅降低,患者药费负担减轻,医疗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数据显示,集采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50%以上,部分药品降价幅度甚至超过90%,显著提升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3.医院人员经费占比逐步提高,增收遇到滞涨
《通报》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人员经费占比为39.18%,较2022年提升0.13个百分点。但是,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稳步增长较2022年增加0.78个百分点。
这一提升表明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增加,人员增长数量速度超过了人员经费增长速度,次均人员经费增幅出现下降,反映出医院在增收方面仍面临瓶颈,索然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整体收入增长却趋于平缓,难以支撑持续增加的人力成本。此外,区域间人员经费差异较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医院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制约了人才引进和留存的积极性。
4.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
《通报》指出,部分三级公立医院对人、财、物、技术等精细化管理重视不够,部分三级公立医院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轻视成本控制和运营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部分机构仍存在 "重规模、轻成本" 倾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一些医院依然在追求"粗放式规模扩张发展模式",靠投资拉动医院"GDP",没有真正转型"内涵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面对医改新业态环境下,经济下行下医疗消费降级,对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三明医改经验全覆盖、医共体全覆盖新业态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人、财、物、技术等精细化管理重视不够,影响了医院整体运营效率。可能存在三级公立医院的"亏损面和亏损金额"都在扩大的难言之隐,还存在大量的隐形"亏损",例如医保结算差额挂账等问题,面对"看斌贵"呼声日高的现实,医院"亏损"很难说服公众。
5.区域医疗资源 "马太效应" 加剧
《通报》指出,2023年,华北、华东地区三级公立医院的四级手术占比较西北、西南地区高约5个百分点;西北地区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57.2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84%);青海、兵团等省份收治的患者疑难复杂程度相对较低(CMI值分别为0.84、0.86)。
区域间技术能力与人才储备差距,制约分级诊疗落地,导致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于发达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差距扩大,优质资源集中,欠发达地区医疗水平提升缓慢,影响整体医疗均衡发展。
6.公益性维护面临现实掣肘
《通报》提出,近5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护比维持在1:1.5左右,其中西藏、新疆医护比低于1:1.25,部分医院因地理位置、编制、薪酬福利等问题,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结构失衡。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73.84%,较2022年下降4.04个百分点。
由于医院地理位置、编制、薪酬福利等问题,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人才"虹吸效益"依然强劲,更加加剧了区域医疗人才的不均衡,"急功急利"现象非常突出。
7.信息孤岛严重
《通报》提出,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特比指出,2023年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整体迈上4级新台阶,但医院内部各应用系统间"信息孤岛"现象仍然明显,信息系统建设仍不能有效满足医患需求,需要加强数据资源共享与应用,为医院科学化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由于医院部门之间"专业技术壁垒" 越来越深,各部门都有各自的专业软件,导致医院软件"多如牛毛",自成体系,不能互联互通"老死不相往来",导致信息孤岛丛生,严重制约于宁管理协同。
8.工作提出新要求
《通报》提出了三大工作要求:
第一,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持续开展绩效监测工作。
《通报》强调,地方各有关部门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充分运用绩效监测开展以来积累的数据资源,查找和破解当地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中的难题,指导公立医院加强经济运行管理,严控超规划无序扩张。
卫健委多次发文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张,但是各地医院扩张速度和热情不减,既有政府推动"民生工程和形象工程"原因,也有医院"规模虹吸驱动效益"原因,结果导致一些地方医疗资源过剩和竞争失序现象严重。
《通知》指出,建立健全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和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使有资质、有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逐步得到编制保障;及时反映成本和技术变化,把临床中验证成熟的新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有升有降、小步快走。
医改如何走,要有编制留住人才,医院要有收入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医院收入来源离不开医保"牵手",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第二,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通知》要求,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以三明为代表的一批典型地区的医改经验。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教协同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畅通上下转诊渠道,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强基层是重强音,三明医改经验五年全覆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2027年全覆盖,都是强基层的重要手段。如何破局大医院"虹吸效应"最难办?核心的关键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要提升上来,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靠人才,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关键。我提出要重塑医院等级评审体系,建立以医疗服务能力评价新导向的体系,放开有能力基层医院的诊疗范围、用药范围、医保政策支持配套,才可能更有效。
第三,落实分级分类监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通知》强调,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院要认真分析绩效监测指标数据,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公立医院绩效 "国考" 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公立医院发展的 "指挥棒"。"绩效考核" 悄然变为 "绩效监测"。这看似只是一字之差,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变革,标志着国家主管部门管理思路的重大转变从绩效考核转变为绩效监测,也充分考虑到了全国医疗资源分布的区域性不平衡这一现实情况 。不同地区的医院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单纯以统一的考核标准来衡量,可能会导致一些医院为了达到标准而盲目跟风,忽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而绩效监测则给予了医院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它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
。
2023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数据既展现了医改深化的阶段性成果,也揭示了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方向。未来,需以公益性为根基,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赋能与管理变革,破解区域失衡与效率瓶颈。当日间手术占比突破20%、电子病历全面迈向5级时,公立医院将真正成为"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供给主体,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