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饭综合征”,当心剩饭变“毒饭”
近日,各大媒体都在报道一则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那就是广东江门50多岁的陈先生(化名)将冷藏了几天的米饭做成炒饭食用,结果出现了食物中毒的情况,还险些丧命。经检查,陈先生罹患的是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天啊!这是谁跟我说的"不用隔夜米做的蛋炒饭,是没有灵魂的蛋炒饭!"
当天米饭做多了,凉下来放到冰箱里第二天再磕个鸡蛋做成蛋炒饭,好像每家每户都这么个做法吧,而且使用隔夜饭制作的蛋炒饭在冷藏后会变得干燥和硬实,更容易达到粒粒分明的效果,使得炒出来的蛋炒饭更加美味可口。现在却出现了个"炒饭综合征",以后还能不能吃剩饭了?
"炒饭综合征",是指蜡样芽孢杆菌产生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是食物中毒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其污染的食物主要为含淀粉较多的各类食物。当米饭煮熟后,通常会在室温下放置数小时以冷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储存不当就会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污染的细菌会释放毒素,而再次加热并不能完全消灭毒素,导致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四肢无力、口干寒颤、胃部不适和腹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这被称为"炒饭综合征"。
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两类。呕吐型潜伏期为0.5~5h,进食后出现以恶心、呕吐为主,少数有头晕、四肢无力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爆发性肝衰竭而迅速死亡。此型多分布在淀粉类食品(炒饭、米粉或土豆泥等)以及乳制品中,亚洲国家多见。腹泻型潜伏期为2~36h,主要症状是水样腹泻、腹部痉挛和疼痛,少数伴有恶心和呕吐,常见于肉类、海鲜、乳品和蔬菜等,欧美国家多见。
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季。被其污染的食品,外观一般无明显变化,看不到腐败变质现象,因此难以通过肉眼辨别是否受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污染的食品常因为保存温度不当(26~37℃),放置时间较长,或加工不当等原因,使食品中污染的蜡样芽孢杆菌得以生长繁殖。而且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呕吐毒素常规加热是无法去除的,必须在126℃的高温下加热90分钟才能去除,这也就是做熟的蛋炒饭依旧会出现食物中毒的原因。
那么,如何远离"炒饭综合征"呢?
①避免长时间放置。特别是米制品和其他易滋生细菌的食物,最好现做现吃。
②妥善保存。可以先将食物放入食品保鲜袋或保鲜盒,再放入冰箱内低温冷藏、短期保存。
③彻底加热。在食用剩余食物前,应彻底加热煮透,这样可以有效杀死蜡样芽孢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
④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厨具和餐具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