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千亿押注,龙头企业办医潮!民营医院疯狂扩张会挤垮公立医疗体系吗?

2025
03/19

+
分享
评论
健康凯歌
A-
A+

资本如霓虹灯般刺眼,将诊室照得雪亮,却照不透人心深处那抹幽蓝的信任褶皱。手术刀与计算器的博弈里,总有人执拗地守着月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024年9月28日,备受瞩目的辽宁方大总医院正式开业运营。这座医院投资近百亿元,规划床位达5000张,甫一亮相便在医疗领域激起层层涟漪。而当下,中一东北国际医疗中心项目同样备受关注。该项目由沈阳中一集团精心筹备、斥资170亿元打造,规划床位7500张,从筹备之初就吸引了各界目光,引发诸多讨论。放眼全国,茅台集团、京东方、泰康集团、京东健康、中国平安、美的集团等大型企业投身医疗行业,一时间,兴办医院似乎成了一股新兴潮流。

浪潮:民营医院“狂飙”背后的数字真相

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2月28日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9.2万个,其中医院3.9万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7万个,占比约69%。单以京东方为例,数字医院持续提升核心能力,总门诊量达76万人次,同比增长31%,总出院量达3.1万人次,同比增长22%,运营质量显著提升[2]。而抖音集团斥资建设的北京爱瑞医院,规划床位800张,直逼三甲规模。(深度:叒47.7亿狂潮,西安民营医院正在重蹈‘泰坦尼克式’覆辙?)    

这些并非个例。从茅台集团、美的集团、抖音集团的跨界办医,到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三博脑科的专科连锁化布局,资本正以“野蛮生长”的姿态重塑医疗版图。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4至2023年间,民营医院从12,500家,增长到26,583家,增长率111.88%。床位数占比从19.4%跃升至30.8%[3]。若将此视为一场“床位战争”,民营医院已悄然占据三成江山。

公益与逐利的天然矛盾   

“矛盾是推动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民营医院与公立医疗体系的博弈中,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的对立,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既共生又互斥。

2.1 数量等于影响力吗?

截至2023年,中国民营医院数量已达2.66万家,占比69.3%,但诊疗人次仅占16.5%。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民营医院虽如春笋般涌现,却难撼公立体系的“流量霸权”。公立医院在医疗资源、技术水平、社会信任度等方面具有优势,以不到30%的数量,承载了超80%的诊疗需求。其虹吸效应令民营医院陷入“有床无人”的窘境。

资源错配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其前行的沉重枷锁,公立医院凭借财政支持与政策倾斜,规模持续扩张,2022年全国三级医院床位数增速迅猛,远超二级医院。医疗资源的扩张并未与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步,导致资源错配现象愈发凸显。部分公立医院在“软预算约束”的庇护下,盲目扩张硬件设施,却忽视了服务效率的提升,使得一些医院出现床位使用率下降的情况[4]。与此同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大量患者集中于少数知名公立医院,导致这些医院人满为患,而其他医院则存在资源闲置的情况,这便是“床位过剩”与“看病难”并存的荒诞现实。民营医院尽管其数量众多,但整体规模偏小,医疗服务能力有限,呈现出“多而不强”的局面。

2.2 人才困境:顶尖医生的“公立信仰”

“医生是医院的核心资产,但民营医院始终在人才市场上处于次级地位。”一位医院院长直言。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执业(助理)医师478.2万人,公立医院医生数量多于民营医院,且顶尖专家几乎全部集中于公立体系。多点执业政策虽已推行多年,但公立医院通过科研平台、职称晋升、学术资源等隐性壁垒,牢牢锁住人才流动。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公立医院医生数量达246.99万,且顶尖专家集中于公立体系。多点执业政策虽已推行多年,但公立医院通过科研平台、职称晋升、学术资源等隐性壁垒,牢牢锁住人才流动。

沭阳二院、重庆同济老年医院、雅戈尔投资10亿元建设的普济医院,最终因“缺乏专业运营团队”被迫转型或破产,正是民营医院人才困境的缩影。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职业认同。公立医院医生自带“体制光环”,而民营医生常被贴上“商业逐利”标签。这种社会认知的鸿沟,使得民营医院即便高薪挖角,也难以构建稳定的人才梯队。

2.3 盈利悖论:长周期与资本耐心的冲突

医疗行业本质是“长周期、重资产、低利润”的生意,平均回报周期超过10年。然而资本市场的逻辑截然相反:万达曾高调布局五家医院,却在房地产寒冬中仓促抛售资产;华润医疗以8.83亿元买下淮阴医院80%股权,计划将其打造成三级医院。2024年5月10日,对外宣布拟向行业监管部门就淮阴医院作停止经营的申请(深度:淮阴弃子,华润医疗怎么损失8个亿的?)。抖音集团虽斥资170亿建设三级医院,但其互联网基因能否适应医疗慢周期仍是未知数。

矛盾的核心在于资本追求短期财务回报,而医疗需要长期深耕。根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3年民营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63.5%,远低于公立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的86.0%,大量闲置资源加剧了资本焦虑。更严峻的是,医保控费与DRG/DIP支付改革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部分依赖“以药养医”的民营医院已现亏损潮[5]。当资本耐心耗尽,“关停并转”便成为必然结局——2020年至2025年3月,全国累计超过2000家民营医院因经营困难破产(深度:千余家民营医院破产警示!三大黄金逆袭路径揭秘),正是这一悖论的残酷注解。

民营医院的“差异化生存法则”

3.1 高端医疗:填补公立医院的“服务真空”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提及公立医院改革时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深化医改和公立医院的改革明确了具体方法,“公立医院的改革要狠抓公立医院的公益性”[6]。公立医院的公益、普惠属性注定其难以满足高端需求。2024年药品集采中,“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引发争议,折射出患者对“高质高疗效安全性”的医疗渴求。民营医院可瞄准这一空白,引入海外新药械,如博鳌乐城"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允许开展尚未在国内获批的国际先进医疗技术;提供24小时私人医生的VIP诊疗;开发“医疗+商业保险”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和睦家医疗作为中国高端民营医疗服务标杆企业,其医疗网络覆盖北京、上海、香港、广州等多地的11家医院和24家诊所。提供跨学科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凭借严格的质量标准、细致的服务、创新药械的应用以及多元化支付方式,成为高净值人群一站式医疗服务的首选机构。

3.2 专科连锁:标准化复制的突围路径

“专科化是民营医院对抗公立巨头的唯一出路。”多位医疗专家、民营医疗CEO都有过类似的断言[7]。爱尔眼科采用“分级连锁+标准化管理”模式,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在全球范围内共有881家,其中中国内地750家。截至2025年3月17日收盘,爱尔眼科的总市值为1324.44亿元[8]。

通策医疗采用“中心医院+分院”模式,种植牙业务是其核心增长点之一。2024年上半年,通策医疗种植业务营收2.55亿元,同比增长11.3%。2024年种植牙颗数同比增长30%,预计2025年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9]。    

未来,肿瘤精准治疗、精神心理、生殖医学等赛道潜力巨大。某民营口腔连锁引入AI种植导航系统,将种植体植入的角度误差控制在5度以内,深度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还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创面恢复时间,证明技术驱动是专科连锁的核心护城河。

3.3 下沉市场:低线城市的“错位竞争”

当一线城市陷入红海厮杀,县域市场正成为民营医院的“新蓝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632元,同比增长3.3%;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2481元,同比下降1.6%[10]。这表明县域(农村)市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增速高于城市,显示出较大的增长潜力。

民营医院可通过托管基层卫生院、共建医联体、开展慢病管理等方式,抢占下沉市场。佛山复星禅诚医院开设三高管理门诊,依托基因检测、肠道菌群、数字医疗等精准医学技术,结合“五师联合共管”等先进服务模式,为糖尿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患者提供精准健管服务,帮助患者实现逆转,减药、停药、远离并发症。通过与企业高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体系,提升了疾病防治效率,向各类人群提供更加精准诊疗服务。

资本狂欢下的社会风险

4.1 从“莆田系”到品牌重塑

民营医疗的信任赤字,早已深植于历史基因。从“莆田系”虚假广告、术中加价的恶名,到2024年无锡虹桥医院系统性骗保事件曝光,民营医疗的“原罪”始终如幽灵般萦绕行业[11]。

深圳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医疗行业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公立医院满意度评分91.75分,非公立医院(包含民营医院)满意度评分87.28分,二者相差4.47分。而民营医院2024年患者满意度达到80%,同比提高5%[12]。虽然满意度在持续升高之中,但是“昆山虹桥医院不足7000元就直接‘请走’”等事件屡有发生。据明基医院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共收到432宗患者投诉,其中大部分与服务程序效率低、某些医疗专业人员服务态度差、与患者沟通不足及公司管理有关[13]。 

信任重建的难度远超想象。2025年3月13日晚,大理市卫生健康局牵头对辖区内部分民营医院进行约谈,发现部分民营医院存在雇佣“医托”等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14]。这个残酷现实告诉我们,当资本将医疗异化为流量生意,信任便成为最先牺牲的祭品!

4.2.虹吸效应加剧不平等

资本对“大而全”的迷恋,正在制造新的医疗荒漠。2024年民营医院在医疗设备采购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增长,尤其是在CT设备和康复设备领域。联影医疗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高端CT设备在民营医院的采购量显著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某些区域基层卫生院却连基础X光机都需跨县调配。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荒诞,本质是市场机制在医疗领域的失灵。一方面,儿科床位在民营医院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医疗美容科室的数量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机制在医疗领域的失灵:资本过度追逐高利润的医美赛道,而对低收益的儿科领域投入不足,导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儿科等低收益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医美领域则出现资源过度集中。

当前医疗行业存在人才流动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民营医院以高薪挖角公立医院骨干医生,基层医疗机构因职业发展受限导致人才流失,同时民营医院的快速发展和高端设备投入对基层医疗机构形成竞争压力,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分级诊疗体系的分级功能,使其愈发脆弱。   

4.3 政策风险:公益与商业的平衡木

医疗政策的钟摆始终在公益与市场间摇晃。2025年DRG/DIP支付改革全面落地,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将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这种支付方式改革要求医疗机构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医疗质量提升,促使医疗机构从粗放式、规模扩张式运营机制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这对依赖“大处方”盈利的机构无异于致命打击。而医保定点资质的动态准入机制,更让民营医院如履薄冰。

2024年,天津市15家民营医院因疑似医保重大违法违规,被天津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通报,合计涉及金额1.5亿元。这15家医院被暂停医保服务,自7月22日起不得再接诊医保门诊和门诊特殊病种患者,不得收治新的医保住院患者。多家医院均在线下贴出公告或通知,表示医院暂停门诊、住院等相关业务。

政策的不确定性还体现在监管尺度的收紧。国家卫健委“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将医疗质量纳入了信用评价体系[15]。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平台,将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其中,并向社会公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的情况。这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促进民营医院提升医疗质量。

竞合而非替代,融合方能共生

5.1 公立医院:锚定公益性,筑牢民生底线

公立医疗的使命,在于守护医疗公平的底线。北京协和医院疫情期间承担了大量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武汉同济医院以“战时速度”完成发热门诊扩容——这些案例印证了公立体系在应急救治、疑难重症、科研教学上的不可替代性。    

基本医疗托底,是公立医疗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石。通过医联体这一创新的模式,将优质的医疗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基层。那些偏远地区的患者,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就能享受到大城市医院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县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更是将生命的防线前移,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公共卫生应急,是公立医疗在未来必须筑牢的防线。建立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上海公卫临床中心的“永久方舱”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它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在疫情来袭时迅速启动,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

技术攻坚引擎,是公立医疗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附属医院,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强大的科研能力,成为了国产医疗设备研发与新药临床试验的主力军。在这里,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

5.2 民营医院:差异化生存,激活服务创新

民营医院应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寻找那些尚未被充分照亮的角落,那些公立医疗体系尚未触及的“服务盲区”,在那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高端医疗是民营医院破局的前沿阵地。美中嘉和集团凭借广州泰和肿瘤医院的质子治疗系统,成为华南地区高端民营医疗的标杆,吸引国内外患者,彰显其竞争力。同时,通过与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妙佑医疗国际的深度合作,引入前沿技术和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国际化高端服务。在药品集采背景下,美中嘉和凭借国际化资源,满足患者特殊用药需求,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全方位守护患者健康。东北国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年体检量达15万人次,占据沈阳半壁江山。除常规检查外,还开展核磁共振、全身类PET扫描等高端项目,以及基因检测、脑卒中风险评估等个性化服务。为体检异常者设计复检方案,预约专家会诊,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医院优化医疗服务外延,做优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为高精尖学科发展奠基。 

专科连锁深耕是民营医院的战略纵深。三博脑科自2003年成立以来,从北京单体医院发展为全国连锁医疗集团,深耕神经专科领域,技术领先。年门诊量近50万人次,住院患者超4万人次。通过自建、合资、改制等方式,已在云南、重庆、福建、河南等地运营6家医院,还有2家在建。爱尔眼科是全球眼科医疗的领航者,拥有庞大的医院网络,其服务遍布全国,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广泛布局。凭借领先的营收规模、最多的医院数量以及门诊及手术量,稳居行业首位。

基层补位协同是民营医院的群众基础。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与浙江萧山医院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以学科、技术、管理、人才培养等为重点开展合作,快速提升浙江萧山医院在肿瘤、消化内科等重点学科的综合竞争力,开创了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合作的先河[16]。滨海县将二级民营医院纳入省影像云平台,承接全省数字医共体心电、影像等四个中心建设标准制定,入选全国医共体建设典型案例。

5.3 政策层面:动态平衡,构建共生规则

监管的智慧,在于“既防野蛮生长,又护创新火种”。质量监管刚性化,建立民营医院信用评级体系,对骗保、过度医疗等行为实施“一票否决”,引导患者理性就医,提升民营医院管理水平。资源分配科学化,将民营医院纳入区域卫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如《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加快民营医院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各级政府需制定和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社会资本投资办医提供良好发展空间。此外,云南省还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专科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办医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支付机制差异化,对高端特需服务放开价格管制,基础医疗严格执行医保支付标准,通过“双轨制”实现公益与市场的平衡。 

尾声:资本如霓虹灯般刺眼,将诊室照得雪亮,却照不透人心深处那抹幽蓝的信任褶皱。手术刀与计算器的博弈里,总有人执拗地守着月光。既要容得下民营医院玻璃幕墙折射的虹彩,也要护住公立体系青砖缝里生出的车前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民营,服务,医疗,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第八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