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新型治疗方案的需求增加。
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点是皮肤上出现风团(hives)和瘙痒,通常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或物理刺激引起。
根据持续时间,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6周)和慢性荨麻疹(>6周)。慢性荨麻疹又可分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和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
图1 参与CSU发病机制的关键细胞类型
荨麻疹机制
荨麻疹的主要机制涉及肥大细胞(mast cells)和组胺(histamine)的释放,此外,免疫球蛋白E(IgE)、补体系统及自身免疫机制也可能发挥作用。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是固定在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当它们被特定抗原或非过敏性刺激激活时,会释放预先存在的颗粒中的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导致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荨麻疹的体征和症状,如风团、瘙痒和水肿。
在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被激活并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组胺,组胺接着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毛细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导致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这种局部血管反应导致血液积聚在皮肤和黏膜中,形成典型的荨麻疹风团和水肿。
此外,组胺还能刺激感觉神经,传递瘙痒感,并且吸引其他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到反应区域,进一步加剧炎症。因此,肥大细胞和组胺在荨麻疹的病理机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的相互作用是荨麻疹临床症状的主要驱动力。
据《中国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疾病负担白皮书》,全球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约0.05%~3%,其中中国约1%,而CSU占比约68%。临床主要表现为风团和瘙痒,30%伴发血管性水肿。除皮肤损伤,CSU还会造成更深层的系统影响,提升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的患病风险。
目前尚未有针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治愈性疗法。经过一线抗组胺药物治疗后,约60%的患者控制不佳,且既往缺乏可靠的后续治疗选择,临床未满足需求极高。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全球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市场规模达到7.7928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15.4141亿美元,2025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90%。随着对CSU认识的加深和治疗需求的增加,这一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CSU治疗
目前,荨麻疹治疗的创新靶点主要集中在IgE通路、肥大细胞活化、炎症因子抑制(IL-4/IL-13抑制剂)等方向。
IgE通路治疗药物
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Xolair)是美国FDA唯一批准的抗组胺药耐药CSU药物,是一种嵌合的人-小鼠重组体,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中产生的抗体,与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FCeRI结合的结构域结合。该药物是全球首款获批用于CSU的IgE单抗,由诺华/罗氏开发,2022年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
利扎珠单抗(Ligelizumab)是新一代抗IgE单抗,其作用机制类似奥马珠单抗,与奥马珠单抗相比,它对IgE受体的亲和力是奥马珠单抗的40-50倍,在抗组胺药耐药的CSU患者中显示出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在III期临床中,2023年诺华宣布停止开发,原因为该药物在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两项III期研究(PEARL 1和PEARL 2)中获得的结果未显示出明显的治疗优势,即Ligelizumab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但不如奥马珠单抗。
针对肥大细胞的新型疗法
根据CSU的研究,至少50%的患者在接受许可剂量的奥马珠单抗治疗至少6个月后仍有症状。研究者通过探索发现了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包括蛋白激酶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的抑制剂,以及MRGPRX 2和c-kit酪氨酸激酶受体的拮抗剂都是在肥大细胞表面表达。
小结
荨麻疹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新型治疗方案的需求增加。随着生物制剂(抗IgE、抗炎因子单抗)和小分子靶向药物(MRGPRX 2和c-kit拮抗剂等)的不断进展,未来荨麻疹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