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或局部注射肠道细菌外膜囊泡,助力重启无“屑”人生
一些疾病如同一场迅猛的风暴,会直接夺走生命,让人措手不及。而一些病虽不会夺走生命,却像无声的细雨,滴滴答答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带给人一场缓慢而绵长的折磨,让患者在日复一日的自我较量中不断感受限制、偏见与无助,一点一点消耗着生活的质量和尊严。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就是其中之一。据调查,89%的银屑病患者表示有精神压力,78%的患者遭受过歧视,34%的患者因患银屑病有自杀念头,5%的患者曾在一年内实施过自杀行为。
据推测,目前我国的银屑病患者数据高达720万人,且发病率较以往仍有增加趋势。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银屑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异常地激活,导致皮肤表层细胞过度增殖,形成典型的红斑和鳞屑,常伴有痒感,最严重时可以影响到关节,甚至造成关节毁损。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光疗(如窄谱UVB)以及系统性治疗(如甲氨蝶呤、环孢素)。虽然这些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疗效不佳、副作用较大或难以长期使用的问题。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新的认识,银屑病的治疗药物迎来了新的曙光,目前银屑病的治疗已经进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期,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程芳/陈红波教授团队在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杂志上发表题为"Gut commensal bacteria 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derived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suppress skin inflammation in psoriasis"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肠道共生细菌 P. goldsteinii 衍生的外膜囊泡(OMVs)通过传递关键的抗炎分子(例如十五烷酸)来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这些 OMVs 能够在炎症皮肤区域积聚,有效抑制 IL-23/Th17 轴,改善全身免疫稳态,从而显著缓解银屑病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研究聚焦于金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简称Pg),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下一代益生菌。它已被证实能够显著改善肠道和肺部炎症。
外膜囊泡(OMVs)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中间体,因其体积小、无增殖潜力、生物相容性、高稳定性和靶标特异性等特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程芳/陈红波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规模化制备细菌囊泡的策略,能够大量提取金氏副拟杆菌的外膜囊泡(Pg OMVs),并发现这些囊泡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巨噬细胞 M1 极化和树突状细胞的成熟,降低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抑制 Th1 和 Th17 细胞的分化,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同时还能够干扰巨噬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
通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作者发现 Pg OMVs 携带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特别是富含十五烷酸这种奇链脂肪酸,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更令人兴奋的是,Pg OMVs 能够在恶劣的胃环境中存活,并穿越肠道屏障循环到炎症病损皮肤,有效减少表皮增生,抑制炎症细胞在皮肤病变处的浸润。此外,皮下注射装载 Pg OMVs 的热敏性 PF-127 水凝胶对局部皮肤和全身炎症也具有类似的调节作用,有效缓解银屑病的症状,并且展现了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研究不仅强调了肠道和皮肤微生物群中细菌 OMVs 的重要性,而且为开发新型免疫调节剂提供了新思路。这些 OMVs 有望成为活菌治疗的替代品,为炎症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