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听力,莫让世界 “静音”
当清晨的鸟鸣唤醒沉睡的城市,当家人的问候温暖耳畔,当悠扬的音乐触动心弦,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美好体验背后的功臣 -- 耳朵。2025 年 3 月 3 日,第 26 个全国爱耳日以 "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 为主题,再次敲响了保护听力的警钟。全球约 4.3 亿人受致残性听力损失困扰,而在中国,每 50 人中就有 1 人面临听力障碍。这些数字背后,是不良用耳习惯、噪声污染、药物滥用等 "隐形杀手" 的悄然侵蚀。
一.耳朵的精密构造和脆弱性
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其复杂的结构如同 "生命的精密仪器"。外耳收集声波,中耳通过鼓膜与听小骨传导振动,内耳耳蜗的毛细胞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此外,内耳前庭系统还负责维持身体平衡。任何环节的损伤,都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失聪。例如,长期暴露于 85 分贝以上的噪音(如工地、酒吧)会损伤毛细胞,而药物、感染、遗传等因素也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二.日常护耳:从细节入手
避免噪音侵蚀遵循 "60-60 原则":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单次使用不超过 60 分钟。优先选择头戴式或骨传导耳机,减少对耳道的压迫。身处噪音环境时,及时佩戴降噪耳塞或耳罩。
科学清洁耳道耳垢具有自洁功能,无需频繁清理。避免使用棉签、发卡等尖锐物品掏耳,以防划伤耳道或鼓膜。若耳垢堵塞,应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防水防感染游泳、洗澡时佩戴防水耳塞,防止耳道进水引发炎症。若不慎进水,可单脚蹦跳排出积水,或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
谨慎用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化疗药物等可能具有耳毒性。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尤其儿童、孕妇及有耳聋家族史者更需警惕。
及时干预异常
突发性耳聋的黄金治疗期为发病后 72 小时内,若出现听力骤降、耳鸣、眩晕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老年人:控制慢性病(如三高),减少噪音暴露,适时选配助听器。
高风险职业者:建筑工人、飞行员等需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加强防护措施。
三.特殊人群的重点防护
儿童:避免使用入耳式玩具,预防中耳炎。新生儿需进行听力筛查,关注语言发育迟缓等异常表现。
四.科技赋能听力健康
随着科技发展,AI 助听技术、智能降噪算法等创新应用,为听障人士提供了更精准的解决方案。人工耳蜗植入、骨传导设备等技术,也帮助重度耳聋患者重获听觉。
五.社会共治:构建听力友好环境
政府、医疗机构与企业正携手推动听力健康公益活动,通过义诊、科普宣传等提升公众意识。我们每个人也应从自身做起,减少噪音污染,尊重听障人群,共同营造 "健康聆听,无碍沟通" 的社会氛围。
耳朵是生命赋予的珍贵礼物,每一声问候、每一曲旋律都值得被珍视。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细节为基,守护这份与世界共鸣的能力,让美好声音伴随生命的每一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