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更:在触觉与算法之间
朋友们,见字如面。
这是本期内刊《知更》的一则小序--
当《知更》成为这期内刊的标题时,我总想起童年老宅屋檐下的那窝红襟鸟。它们年复一年衔来新泥,却始终守着旧梁。这种固执的温存,恰似医疗行业在技术狂飙年代应有的定力--正如日本牙科在"失落的三十年"中,一边用社区化的"8020运动"重绘全民护齿图谱,一边在数字化浪潮中延续手工调改咬合面的坚持。
如今口腔诊室正经历着静默的革命:扫描仪替代了印模膏的薄荷气息,AI读片系统压缩了医生的凝视时间,Overjet的算法能在毫秒间勾勒龋齿边界。我们惊叹于种植导板的精准,却也怅然若失--当触觉记忆被数字化肢解,那些在呼伦贝尔张院长手中反复核算的阻生牙病例,是否正在成为消逝的手艺?正如加拿大六成牙医对CDCP计划的集体抵制,技术的普惠与专业的价值,永远在博弈中寻找支点。
资本与技术的合力从未如此汹涌。爱迪特的椅旁设备在财报中划出两亿曲线,朗朗口腔的上市梦在股权转让协议间浮沉。连锁诊所的霓虹灯箱在街头竞逐,牙博士的港交所招股书被逐帧拆解。但深夜值班室亮着的灯,永远在提醒我们:牙椅承载的不只是消费升级的愿景,更是珠海老人面对种植报价时的欲言又止,是成都科瓦倒闭时患者捧着未完成的矫治器在街头茫然四顾--这些场景在《熬不住的诊所们》章节中被真实记录,成为行业阵痛的集体记忆。
我们当然要拥抱集采政策带来的万家灯火,但也需警惕诊疗沦为流水线的完美闭环。当隐形矫治方案可以一键生成,请别忘记询问教师患者的发音习惯;当学术会上演绎"产品+术式"的革新,请留些时间倾听面颊凹陷的老矿工对咀嚼力的质朴期待--技术迭代的缝隙里,永远需要人性化的榫卯,财务报表的墨迹里,该映出患者咖啡戒断期的牙龈出血记录。
本期《知更》试图凝视的,从来不止于诊室的无影灯下。在山东迈尔医疗的智能制造车间里,1645万条数据正编织数字基座;在各省卫健委的文件柜中,民营机构的联采协议与公立医院的薪资单相互叩问;更不必说那些在直播间辟谣的年轻医助,他们解构牙周病谣言的每个夜晚,都在重写这个时代的医患叙事…
愿我们既能在CAD软件里重构咬合曲面,也会为县城诊所那台老光固化机保留一席之地;既追逐着隐形矫治的出海浪潮,也愿做并购潮中那艘缓慢而坚定的摆渡船;既讨论着AI口腔的算力革命,仍记得消毒包上手打绳结的温度--那是连最精密的机械臂也无法复刻的触觉密码。
也许,在这个奔涌向前的口腔医疗时代,我们都是那个站在数字化浪潮与传统价值之间的平衡师。一手握着最新的3D打印导板,一手捧着老院长的诊疗手札;既仰望着AI诊断的星辰,又俯身倾听患者的喃喃自语。这种看似矛盾的姿态,恰是我们这一代口腔人最动人的风景。
正如知更鸟从不在乎自己是否是春日的象征,它们只是固执地,将每一根衔来的草茎,编织成足以托住露珠的巢。
好的牙·主理人
2025年1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