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DRG/DIP下如何加强药耗成本核算与管控

2025-02-24 09:42

药耗成本需要建立成本控制的长效机制,将药耗成本管理纳入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关联互动,才能持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DRG/DIP下如何加强药耗成本核算与管控

秦永方 誉方医管创始人/顾问

在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病种分值付费)付费模式下,加强药耗成本核算与管控至关重要,是DRG/DIP成本核算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与目标

认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背景

1、缓解医保基金压力: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医保基金面临着较大的支付压力。传统的按项目付费方式容易导致过度医疗和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而DRG/DIP支付方式通过预付费的方式,将医保基金的支付与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挂钩,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保障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

2、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需求:传统的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的激励机制

不够完善容易导致医疗服务效率低下和质量参差不齐。DRG/DIP支付方式通过将医疗服务进行分组和定价,促使医疗机构更加注重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3、医疗资源配置优化需求: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可以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目标

1、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通过预付费的方式,将医保基金的支付与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挂钩,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保障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促使医疗机构更加注重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3、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推动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促使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DRG/DIP药耗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1、影响医保支付与医疗机构收入:DRG/DIP支付方式下,医保基金按照病种分组的支付标准进行预付费,药耗成本作为医疗服务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医疗机构的实际收入。如果药耗成本过高,可能会导致医疗机构的实际收入低于医保支付标准,从而影响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药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机构可以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医疗服务效率提升:药耗成本的核算与管控可以促使医疗机构更加注重医疗服务的效率,优化诊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药品和耗材使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3、保障医保基金合理使用:药耗成本的核算与管控可以有效防止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使用药品和耗材,保障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医保基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4、推动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药耗成本的核算与管控需要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和耗材的采购、使用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推动医疗机构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DRG/DIP药耗成本核算

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1、细化核算单元:将药耗成本核算落实到具体的科室、病种甚至是医疗服务项目。为每个科室设置独立的药耗成本核算账户,记录每个科室的药品和耗材的采购、领用、使用、结存情况,以便准确计算每个科室及病种的药耗成本。

2、精准成本分摊:对于无法直接归属到特定科室或病种的药耗成本,采用合理的分摊方法。如根据各科室的业务量、占用的医疗资源等因素,将公用药品和耗材成本分摊到各个科室和病种,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参数分配法:将DRG/DIP按照病种治疗流程,按照成本动因将药耗成本分配到各个相应的病种、项目中,更精确地反映药耗成本的实际消耗情况。

合药成本核算方法

传统的药耗成本核算方法如项目叠加法和作业成本法,存在工作量大、核算复杂、难以动态调整等问题。而综合指数法通过引入同度量因素,解决了不同事物由于不同度量而不能加总的问题,能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分配和分摊。

参数分配法的关键在于将多个相关因素综合考虑,通过设定权重,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以此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例如,在药耗成本核算中,可以将药品和耗材的使用量、价格波动、科室使用情况等多个因素纳入计算范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因素指数=∑(因素权重×因素值)

通过因素分配指数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药耗成本的实际消耗情况,避免因单一因素的波动而导致成本核算的偏差。

(三)药耗成本核算步骤

药耗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需要结合DRG/DIP支付方式的特点,确保核算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每个病种或病组的实际药耗成本。以下是详细的核算步骤:

1、 数据收集与整理药品和耗材数据:收集医院药品和耗材的采购记录、库存记录、使用记录等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某医院每月采购药品和耗材的种类和数量分别达到500种和300种,通过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确保每种药品和耗材的使用记录能够准确追溯到具体的科室和患者。

2、病种和病组数据:根据DRG/DIP分组规则,收集每个病种或病组的患者信息、诊断信息、治疗信息等,为后续的成本核算提供基础数据。例如,某医院在DRG/DIP支付方式下,共有100个病种分组,每个病种分组的患者数量平均为50人,通过病案管理系统,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信息与药品和耗材的使用记录进行关联,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3、药品成本归集:将药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使用成本等进行归集,计算出每个病种或病组的药品总成本。例如,某医院在某病种分组中,药品的采购成本为10万元,库存成本为2万元,使用成本为8万元,通过成本归集,计算出该病种分组的药品总成本为20万元。

4、耗材成本归集:将耗材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使用成本等进行归集,计算出每个病种或病组的耗材总成本。例如,某医院在某病种分组中,耗材的采购成本为5万元,库存成本为1万元,使用成本为4万元,通过成本归集,计算出该病种分组的耗材总成本为10万元。

5、确定参数权重:根据药耗成本的影响因素,确定各因素的权重。例如,药品和耗材的使用量权重为0.5,价格波动权重为0.3,科室使用情况权重为0.2。这些权重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能够准确反映药耗成本的实际消耗情况。

6、算综合因素指数:根据确定的因素权重和因素值,计算出每个病种或病组的综合指数。例如,某病种分组的药品使用量为1000单位,价格波动为10%,科室使用情况为高,综合指数计算如下: 综合指数=(0.5×1000)+(0.3×10)+(0.2×1)=500+3+0.2=503.2

四、DRG/DIP药耗成本管控方法和措施

强化采购管理

1、集中采购与谈判:通过集采平台,整合采购需求,非集采药耗增强与供应商的谈判议价能力,争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和条款。同时,建立定期的价格谈判机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和采购量的变化,与供应商重新协商价格。

2、供应商管理: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对药耗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等进行全面评估,选择优质的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同时,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如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库存成本等方式,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3、价格监测与分析:建立药品和耗材价格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市场价格动态,对比不同供应商的价格差异,分析价格波动的原因。对于价格异常的药品和耗材,及时进行调查和调整采购策略,避免高价采购。

优化库存管理

1、信息化管理系统:引入先进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药品和耗材库存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通过系统可以准确掌握库存数量、采购时间、使用情况等信息,为库存控制提供数据支持,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

2、库存预警机制:设定合理的库存上下限,当库存数量达到预警线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提醒采购部门及时补货或调整采购计划。同时,根据不同药品和耗材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制定差异化的预警策略,确保关键药品和耗材的供应。

3、安全库存管理模式:对于一些使用量较大、供应稳定的药品和耗材,可以尝试采用安全库存管理模式,即与供应商协商,由供应商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定期配送货物,医院只保留少量的安全库存,减少库存占用资金和管理成本。

加强临床用药和耗材管理

1、临床路径管理:制定标准化的临床路径,明确每个病种的药品和耗材使用规范和标准,引导临床医生按照路径进行诊疗,避免过度用药和耗材浪费。定期对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2、处方点评与审核: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定期对医生的处方进行审核和点评,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和纠正。重点关注药品的适应证、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方面,促进合理用药,降低药品成本。

3、高值耗材管理:对于高值耗材,实行 "一对一" 的管理模式,建立高值耗材使用登记制度,详细记录每一件高值耗材的使用患者、使用时间、使用数量等信息,确保高值耗材的使用可追溯。同时,加强对高值耗材使用的合理性评估,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四、建立成本控制绩效考核机制

1、绩效考核挂钩:将药耗成本控制指标纳入科室和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与绩效奖金、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对药耗成本控制效果好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成本控制不力的进行惩罚,激发全体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2、成本节约奖励:设立成本节约奖励基金,对在药耗成本控制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员工,给予一定比例的成本节约奖励。鼓励员工从自身工作出发,寻找成本控制的切入点,形成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

数据分析与持续改进

1、定期成本分析:定期对药耗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成本构成、变化趋势、与预算的差异等,找出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不同科室、不同病种的药耗成本,发现先进经验和存在的差距,为成本控制提供方向。

2、持续改进措施:根据成本分析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药耗成本核算与管控流程。

总之,药耗成本需要建立成本控制的长效机制,将药耗成本管理纳入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关联互动,才能持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成本,药品,医疗,耗材,管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