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DI付费下的包干,对现行的绩效体系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价值医疗的核心是通过优化成本、提升质量、改善患者健康结果,实现“以最小资源消耗获得最佳医疗效果”
DRG/DIP付费绩效设计:解锁医疗支付改革新密码
DRG/DIP两种付费模式的推行,旨在解决传统按项目付费模式下存在的诸多问题。传统模式下,医疗机构的收入与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直接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大处方""大检查" 等过度医疗行为的出现,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使得患者的医疗费用不断攀升。而 DRG 和 DIP 付费模式,通过 "打包定价" 的方式,促使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这一变革对医院的绩效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医院必须重新审视和优化自身的绩效设计,以适应新的支付环境。
一、现行绩效体系与 DRG/DIP 的冲突点
在 DRG/DIP 付费模式尚未广泛推行之前,医院传统绩效模式(如单项提成、收支结余提成、项目点值等)与DRG/DIP付费模式不匹配,主要问题是,传统模式鼓励"多开单多得、多收入多得、多做项目多得",过于关注收入,忽视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导致过度医疗、乱检查、大处方等问题,推高了医疗成本,增加了医保和患者的负担,不符合价值医疗的内涵。
DRG/DI付费下的包干,对现行的绩效体系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价值医疗的核心是通过优化成本、提升质量、改善患者健康结果,实现"以最小资源消耗获得最佳医疗效果"。传统绩效模式激励"多做项目多收入",与价值医疗目标相悖,而DRG/DIP付费下的绩效设计需重构激励逻辑,从"量"转向"质与效",推动医疗行为向成本可控、质量优先、患者获益最大化的方向转型。
二、 价值医疗驱动的绩效设计框架
DRG/DIP 付费绩效设计是医疗支付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它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成本、优化资源利用以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设计医疗质量、成本控制、资源利用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能够有效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行为,实现医疗服务的价值最大化。为了激励价值医疗驱动,医院需要构建与DRG/DIP付费模式相适应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成本-质量-难度"三维平衡模型。
具体策略包括:
1. 从"经济导向"到"成本-质量双控"
绩效指标调整:将绩效指标从传统的"收入增长"转变为"成本控制""CMI指数(病例组合指数)""平均住院日缩短率"等。例如,某三甲医院通过将药耗占比纳入考核,实现成本下降12%。
成本控制激励:通过加强科室变动成本管理,重点控制药占比、耗材比等可控费用支出,激励科室主动降低成本。例如,设定药耗占比降幅阈值,对达到目标的科室给予绩效奖励。
2.支付方式与绩效分配的深度绑定
结余留用与超支分担: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将控费责任下沉至科室。例如,对于结余部分,医院可以按一定比例分配给相关科室;对于超支部分,医院和科室共同承担。
特例单议机制:针对复杂病例(如多学科联合诊疗、高费用新技术使用),允许医疗机构申请特例单议,避免"一刀切"的绩效扣罚,预留弹性空间。
3. 多维价值驱动积分绩效管理
多维度绩效考核:借鉴誉方医管"多维度的绩效考核体系",涵盖劳动效率价值、学科/专科能力价值、医疗服务技术价值、病种疑难程度价值、手术风险价值、医疗质量安全价值、医疗附加值、经济价值、医务人员资历价值、社会价值、患者价值等多个方面。
积分管理模式:采用积分管理,将医院目标战略、计划任务、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工作量等多维度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例如:
业务量积分:涵盖门诊人次、入院判诊人次、出院人次、占用床日、会诊人次、工作时间等,体现效率优先。
医疗项目风险难度(RBRVS)积分:根据医疗服务项目的风险程度、技术难度、劳动时间等进行积分,激励医务人员开展高难度医疗服务。
病种风险难度(DRG)积分:根据DRG/DIP的病种分组,结合RW(相对权重)、CMI(病例组合指数)、时间效率指数、费用效率指数、风险死亡率、病种成本控制水平等进行积分,激励医务人员接诊疑难重症患者。
成本控制积分:通过加强科室变动成本管理,重点控制药占比、耗材比等可控费用支出,激励科室主动降低成本。
4. 柔性激励机制
豁免条款与保底机制:对于因创新药使用导致的合理超支,经MDT(多学科团队)会诊后可豁免一定比例的扣罚;对于急诊、ICU等高风险科室设置绩效保底,避免因DRG/DIP超标导致的绩效扣罚影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单项奖惩驱动:针对重要、临时、突出的事情,设置单项奖惩激励绩效,实行一票否决权,驱动员工高度关注。例如,设立医疗质量奖、患者满意度奖等。
5. 强化数据治理与信息化建设
数据驱动的分组优化: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更细化的分组,精准体现不同疾病的诊疗资源消耗。誉方医管绩效管理系统,通过数据治理可以实现主诊医师绩效,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积极性。
信息化系统支持:建立强大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医疗服务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管理,为绩效考核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持。
6. 提升医疗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质量考核驱动:建立全面质量考核与基本工资或基础绩效工资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采取加分扣分考核,推动医院管理水平提升。例如,通过缩短候诊时间、优化转诊流程等方式提升患者体验。
患者满意度考核:将患者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患者反馈,对满意度高的科室或个人给予绩效奖励。
7. 促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激励: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医院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例如,设立学科建设专项奖励,对在学科建设中表现突出的科室或个人给予绩效奖励。
人才培养激励:鼓励医务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例如,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奖励,对参加培训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医务人员给予绩效奖励。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医疗支付改革和绩效管理将持续深入发展。DRG/DIP 付费模式将不断完善,绩效设计也将更加科学、精细和个性化。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绩效设计和管理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持。通过绩效考核引导医务人员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