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脑顶盖肿瘤“懒癌启示录“——切还是不切,这是个问题
提到中脑顶盖肿瘤,多数人认为"惰性"生长,可长期带瘤生存。然而,所谓的"懒癌"并非绝对安全。在中脑顶盖肿瘤案例中,有部分患者初诊时展现出典型的"惰性"特征(即生长缓慢、无症状),却在随访期间突然迅速恶化。值得警惕的是,术后病理证实这些肿瘤实为高级别胶质瘤--尽管这种情况发生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对患者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危机。
30多岁的贺先生便是其中一例,他的脑干顶端--中脑顶盖,潜藏着一颗狡猾的肿瘤。保守观察一年后,尽管病灶持续增大,贺先生却未感任何不适,本以为可以继续观察,却不料视力突然模糊、出现重影,肿瘤不仅堵塞了脑脊液的流通路径,引发梗阻性脑积水,还对小脑造成了压迫。
这颗肿瘤与周围健康组织紧密缠绕,难以分辨。为了既保护正常功能又彻底铲除这一"恶瘤",采用了幕下小脑上入路结合经髓帆入路的手术策略,最终成功全切肿瘤,且未造成新的神经功能缺损。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该肿瘤为高级别胶质瘤,Ki67指数高达15%。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对于所谓的"惰性"肿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密切关注其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中脑顶盖肿瘤"懒癌启示录"这种"懒癌",如何一步步侵袭大脑?
中脑顶盖肿瘤通常当作"懒癌"来对待,主要是因为它通常是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很多患者在早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相比其他一些恶性肿瘤,中脑顶盖肿瘤的进展较为缓慢,因此给人的印象是"懒"--它不像其他癌症那样急速扩散和侵蚀身体。这类患者进行脑积水引流术后症状基本可以缓解,那么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安心等待观察吗?并非如此!
其实,中脑顶盖胶质瘤一般属于"背侧外生型"脑干胶质瘤,可很好地手术切除,甚至可以全切。
但这个位置的肿瘤容易直接压迫中脑导水管,造成梗阻性脑积水,常因脑积水引起的症状而被发现。严重时导致颅内高压、甚至造成脑疝危及生命。↓当中脑导水管的脑脊液出口被阻塞时,就会发生脑积水。
↓在脑积水中,脑脊液积聚在头部,引起高颅压症状,如头痛和呕吐。
↓通常会出现视网膜乳头肿胀,会损害视力和视野。
↓当中脑顶盖被肿瘤压迫时,眼球不能很好地移动(动眼神经障碍)。
↓这会导致复视(double vision) 。
缓解肿瘤造成的梗阻性脑积水,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造成脑积水的肿瘤一直存在,仍有造成分流术失败,脑积水再次加重的可能。
另外,瘤周神经和重要结构,如脑干、松果体、丘脑等长期受压、受侵犯,神经损伤日益加重,也难以恢复。由于脑干手术难度巨大,脑积水缓解后观察等待变成了很多患者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最佳选择。
如果肿瘤靠近脑部重要区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可能需要慎重选择主刀医生。
1. 等一等 vs 尽快治疗
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取决于患者的症状、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生长速度。
•等一等(观察)
如果肿瘤比较小,并且没有导致严重的症状,那么可以选择"等一等"。许多中脑顶盖肿瘤患者的肿瘤增长缓慢,并且症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定期的检查(例如每6个月或每年)和谨慎的观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适合的情况:
•肿瘤非常小,增长缓慢。
•没有显著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如偶尔头痛)。
•手术风险较高,肿瘤位置复杂。
•尽快治疗(手术)
如果肿瘤增大,或者引起了明显的症状(如持久性头痛、癫痫、视力问题等),那么尽早治疗可能是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当肿瘤靠近重要的神经结构,或压迫脑部功能时,手术切除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肿瘤继续增长。
适合的情况:
•肿瘤较大,已经引起不适症状(如持续性头痛、感觉障碍等)。
•肿瘤增大速度较快,且影像学检查显示有风险。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如运动、语言等)。
优点:
•直接去除肿瘤,治愈率较高(尤其是良性肿瘤)。
•缓解症状,避免肿瘤进一步压迫重要脑组织。
•如果及时切除,可以防止肿瘤的进一步增大和恶性转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