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蹲伏步态到笔直行走,手术改变人生轨迹
这种步态会加重患者膝关节的负荷,因此他们在行走时是一个耗能步态模式,因此,患者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会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磨损、耐力下降、身体容易变形等症状。
生命的旅途中,总有一些瞬间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感叹生命的顽强与奇迹。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脑瘫患儿坤坤(化名)的故事,通过手术成功矫正了蹲伏步态,实现了从蹲伏到笔直行走的华丽转身,手术改变人生轨迹的动人篇章。
坤坤,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却因痉挛型脑瘫而遭受着命运的捉弄。导致他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自由地奔跑、跳跃,只能以蹲伏的姿态蹒跚前行。这不仅限制了他的行动自由,更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投下了沉重的阴影。命运并未就此止步。在家人的不懈努力和基金会的帮助下,坤坤迎来了生命中的转折点--改变人生轨迹的手术治疗。
手术如同精准的钥匙,打开自由的大门
脑瘫科二区副主任郑炳铃接诊时,患者已经13岁,智力正常,但行走时呈明显的蹲伏步态,还伴有剪刀步态、尖足畸形,最终诊断为痉挛型脑瘫、高位髌骨。
郑炳铃解析,患者已经13岁,畸形较严重,需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综合治疗。只要治疗方案得当,患者完全能够实现生活自理、正常上学。
经过广东三九脑科医院郑炳铃团队的精心评估和细致规划,坤坤接受了髌韧带止点前移术+双侧内收肌松解术+双侧腘绳肌松解术+石膏外固定术。这一系列手术如同精准的钥匙,打开了坤坤走向自由的大门。
个性化康复,让手术效果事半功倍
"手术后必须按照要求进行针对性术后康复。"郑炳铃强调。术后,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返院拆除石膏,徐桂豪副主任医师为坤坤安排了运动、站立架、踏车、针灸、蜡疗等针对性的术后康复训练,进一步提高下肢肌力、运动功能。
术后康复的日子,对坤坤来说充满了挑战与希望。在医护康复团队的治疗下,下肢力量逐渐恢复了。从最初的站立不稳,到在助行器的扶持下,他终于迈出了笔直行走的第一步,再到最后的笔直行走,每一步都凝聚着坤坤的不懈努力。如今,坤坤已经能够独自行走,虽然步伐还略显蹒跚,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他不再是那个只能蹲着走路的孩子,而是一个勇敢、坚强、渴望飞翔的少年。徐桂豪随访了解到,坤坤现在已经能够轻松地完成日常活动。坤坤的家人提到,手术后,坤坤站立的时间明显延长,而且站立时的姿势也更加挺直。走路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吃力,东倒西歪的,即便是走了较长的路程,也不再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专家有话说:
郑炳铃介绍,该患者因双侧下肢肌张力异常增高,即使从小康复训练,也因为髌韧带松弛导致膝关节应力改变,在站立、行走时,膝关节屈曲导致髋关节和踝关节屈曲,行走步态呈明显的蹲伏步态,因此这类患者的身高会显得比实际矮。
髌韧带止点前移术通过向下牵拉髌韧带止点,以此改变膝关节髌骨的应力,但该手术一般适用于年龄11周岁以上的患者,要求患者双下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基础,肌力达到4级以上,且Holden步行功能分级2级或以上,即能扶持行走或独自行走的患者。
行髌韧带止点前移术,一是可以恢复髌骨作为股四头肌伸膝支点的作用,二是重建股四头肌伸膝功能,三是增强股四头肌的肌力,四是提高膝关节的力量。这样既能降低双下肢屈肌挛缩,又能恢复拮抗肌的肌力,在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屈伸肌力的动态平衡,为脑瘫患者的站立、行走打下基础。术后两位患者不仅可以改变站立、行走的姿势,还能"变高";行走时也明显减轻双侧下肢的负担,提高了行走力量和速度。
这类患者存在的踝关节跖屈力量差问题,一般是长期痉挛、复合畸形引起,不适宜的跟腱延长也会出现比目鱼肌松弛的情况。对于大龄脑瘫患者的蹲伏步态,辅助踝足支具是处理踝关节部分畸形相对理想的方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