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F口腔崩盘,数千患者矫正之路戛然而止,谁来兜底?
春节后开工,好的牙后台收到一条私信:"你们知道福斯曼口腔这个门诊跑路的事吗?"我们立即联系了这位读者,经初步沟通后,陆续收到了更多患者的爆料信息。
事件在各平台迅速发酵,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前员工开始发声。我们团队随即联系了多位患者、前员工,并与福斯曼、厂家等多方对话。在整理各方信息后,我们以非虚构的方式撰写了这篇近3000字的长文《F口腔崩盘,数千患者矫正之路戛然而止,谁来兜底?》。
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观点,或提供更多相关信息。我们会持续关注并跟进这些问题。每一位患者的遭遇、每一个合理的诉求都值得重视,这不仅关系到个人权益,更关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行业媒体,我们认为不应回避行业问题。口腔医疗行业不该成为企业轻易进入、快速收割后悄然离场的市场,而应该是一个对患者负有长期责任、经得起社会监督的行业。如果问题得不到正视,类似的事件必将重演。
本文基于对多位受访者的访谈整理而成,涉及人名等信息均已作技术处理。好的牙作为口腔行业专业信息平台,始终坚持严谨求证的行业标准,力求保证采访内容的客观性与专业性。然而,我们不对受访者发表的观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或及时性承担责任。
-----------------------------------------------
2025年2月的一个工作日午后,深圳市某街道办事处外,寒风裹挟着焦虑的人群。
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舌头忍不住去调整不太贴合的牙套。他的矫正之路,在春节前戛然而止。
人群中,张女士翻看着手机里一张又一张的截图:医生离职通知、紧闭的诊所大门、无人接听的客服电话记录。"有的人已经去三甲医院问过了,有的人因为牙套影响到了进食,但医院都不接诊。"她的声音里透着无奈。
他们的隐形牙套,是由F口腔提供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F口腔牵线,让患者支付几万元费用,然后由隐形牙套厂商根据医生方案生产并提供。如今,F口腔门店关停,医生集体"失联",患者们的治疗被迫中断,而他们无法获得自己的病历资料,甚至连牙套的后续供应都成了"悬案"。
对外自救,对内欠薪
这场危机的阴影,其实早在一年前就已显现。
据一位前F口腔咨询师透露,从2024年年初开始,公司就出现了工资延迟发放的情况。起初只是推迟一周,后来逐渐演变成月底才发三个月的工资。到了11月,许多员工的工资已经完全停发。
"他们不断找借口,说公司在融资,等钱到账就会发工资。每到发薪日或周五,就会给大家一点希望,让人侥幸地继续等。"这位前员工回忆道。
与此同时,公司仍在进行高调营销--"搞一些乱七八糟的直播、推广,甚至推出'老带新'活动,送miumiu包、香奈儿套装。"公司认为这是正常的营销手段,但却掩盖不住员工们的担忧:公司看似繁荣,实则入不敷出。
根据这位前员工的叙述,还有休产假的员工在复工后没几天就被辞退,而她还在哺乳期。一些员工已经开始走法律途径,申请劳动仲裁。
但对于患者而言,真正的问题才刚刚开始。
二手病例,烫手山芋
张女士站在人群里,手机屏幕亮着,群聊消息不断弹出。维权的微信群从最初的几十人扩展到几百人,每天都有新患者加入。
"我们的病历资料都在F口腔,他们从来没有给到我们,我们无法使用病历去其他门诊。"她抬起头,试图平复自己的情绪。
没有病历,意味着即使找到愿意接诊的医院,也可能需要重新开始整个治疗过程。而重新开始的成本,对许多患者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钱是一个问题,治疗的中断才是最要命的。"一位患者皱着眉头说,"医生跟我说,如果长时间没有新的牙套,牙齿可能会回弹,甚至比之前更糟。"
人们试图四处打听,看看哪家医院、哪位医生愿意接手。但他们遇到了另一道门槛--"二次矫正太难了,很多医生不愿意接。"一位患者无奈地说。
机构谢客,厂家何在?
面对这种局面,患者们开始将希望寄托在牙套生产厂家身上。
"F口腔倒了,但牙套不是他们生产的。"一位年轻母亲说,她的孩子已经一周没戴牙套了,嘴里开始出现磨损。有的患者更是出现了骨钉脱落的情况,不仅影响牙齿发育,如果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导致牙髓被吸收。"厂家有没有办法帮我们?"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
患者们试图联系几家牙套生产商,但由于患者与厂家并非直接销售关系,这条路并不顺利。"F口腔说,已经把钱支付给厂家与医生了",患者们表示,"现在就是三不管地带,但如果厂家能继续寄出剩余牙套,至少可以帮到我们。"
然而,问题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即使厂家愿意寄出未交付的牙套,医生是否愿意接手仍是个未知数。一旦新医生不认可F口腔原先制定的矫正方案,一切依旧要从头开始。
"后续成本可以商量,但至少得让治疗继续。"患者们一次次地发出请求。
价值传递,定责分散
如果仅从商业层面考虑:从本质上来说,隐形矫治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一种多边贸易。F口腔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非终点。患者购买的并不仅仅是矫治器,而是一整套包含耗材与医疗技术服务的综合方案。这一模式让患者难以直接向厂家维权--在法律框架下,厂家只需履行合同义务,而合同的另一端,是F口腔,而非患者。
合同相对性,让患者面对一道隐形的法律壁垒。
他们向F口腔支付费用,F口腔再与厂家签订采购协议。这意味着,厂家只需对F口腔负责,而不需要直接向患者承担任何责任。****患者若想要求厂家补发牙套,法律上毫无依据。****责任层层递进、逐级分摊,最终让患者成了孤立无援的一方。大部分情况下,对于医生来说,也是"无妄之灾"。所以,当F口腔停摆,患者的求助无门,成为一种必然。
但法律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在财务结构上,隐形矫治则可能沦为一场错配的"资金游戏"。
金融迷宫,债务牢笼
在F口腔倒下的那一刻,许多人才意识到,他们的矫治之旅,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张错配的金融网络之上。
患者付了全款,却拿不回未完成的治疗;厂家握着库存,却无法直接向患者供货;****而F口腔,夹在层层债务关系之间,既是债务人,也是债权人。****一旦缺口崩裂,每个环节都成了"困兽"。
从财务角度来看,隐形矫治行业的交易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双债结构"****。
第一重债务:患者的预付款
F口腔收款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分阶段确认收入。患者的钱不会一次性计入F口腔的收入账,而是随着矫治进程逐步摊销。未完成部分,被计为"合同负债"。
第二重债务:F口腔对厂家的欠款
F口腔通常有账期,厂家从接单、发货到回款,存在时间差。截至今日发稿,仍有厂家在与F口腔磋商未结算的款项。
这种错配模式,曾让F口腔拥有强大的现金流优势,也使其在规模化采购中获得更强的议价权。采购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
但如今,这个财务循环已经崩塌。患者的预付款无法追回,厂家的应收账款无法兑现,F口腔成了债务黑洞。所有人都在试图弥补自己的损失,而现实是,谁也无法全身而退。
当下的模式带来的后果是:无论是法律责任,还是财务责任,患者始终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当F口腔停摆,患者的钱可能已支付,但未履行的治疗仍在进行;厂家即便愿意补发牙套,也无从判断谁该承担后续责任。而在这一连串交易的夹缝里,患者被迫成为了法律与财务的"孤儿"。
社会成本,如何摊派?
现实的矛盾,往往比理论更直接--****患者想要的是继续治疗,而不是一纸合同的推诿。****但在隐形矫治价值链中,当F口腔从交易链条中消失,患者面临的并不只是中断的治疗,而是被体系彻底遗忘的现实。
在正常情况下,F口腔作为行业中枢,并非纯然的"中间商",而是承担着优化社会成本的功能:
信息成本:患者无需对接多个厂家,只需信任F口腔的整体服务。
纠错成本:如果某个批次牙套出现质量问题,F口腔可以统一处理、批量召回,而非让患者各自与厂家扯皮。
信用成本:F口腔的品牌背书,减少了患者逐一核验每家厂商资质的需求。
但当F口腔退出,这些社会成本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转嫁到了每一个患者身上:
他们不得不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独自承担起重建治疗方案的重任。这包括寻找新的医疗资源、与厂家进行直接沟通,以及评估现有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更棘手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维权渠道和行业标准,每位患者都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个人维权。
在这个过程中,最令人担忧的是信任危机的蔓延--原本由F口腔担保的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已经消失,患者面临着诸多未知:
新医生是否愿意接手中断的治疗?
厂家能否继续履行原有的服务承诺?
现有的治疗方案是否还具备延续的可能性?
…
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个案的困境,更暴露出整个行业在风险防范机制上的缺陷。最终,整个行业的社会成本被无限拉高,而真正买单的,是与此相关的每一个人。
寒风呼啸,维权的患者依旧站在街道办门口,文件在风中微微颤抖,像是摇晃着他们最后的希望。
他们以为,自己购买的是一场清晰可控的医疗旅程,最终却发现,手里握着的只是一纸也许再也无法兑现的承诺。
当一家机构可以无声无息地退场,留下成千上万的患者在寒风中等待,真正需要回答的,不只是F口腔,而是整个隐形矫治市场。
在此,我们也向行业呼吁:
希望有更多牙医朋友、口腔机构以及厂家能为患者们敞开大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毕竟,
重启矫正并不是最难的,重启信心才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