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留守在精神专科医院的那些医生护士与患者们
春节,阖家团圆、辞旧迎新。在传统观念中,住院病人都希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春节能够回到家中,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同守岁。这承载着病人对幸福、健康和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感受家庭温暖,缓解心理压力的一剂「良药」。
然而,每年除夕,注定有一些病人不得不留在病房继续治疗。他们想念家人,却不能团聚,尽管略显遗憾,但守护他们的医生和护士们,却年年留守,与他们一起共度除夕,让医院在寒冬中也能充满温暖与希望。
看春晚、做游戏、发奖品……这是精神专科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历年来除夕都要上演的「节目」。蛇年春节前夕,健康界走进这家医院时,医生们正在陆续与「留守病人」们沟通,帮他们疏导因为春节不能回家所带来的小情绪。
在这里,往年春节发生过怎样的别样故事?来听听精神疾病患者「守护神」们的讲述。
除夕夜主动来医院
申请住院的老人
赵文暄医生自2016年研究生毕业,就留在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工作。这位东北姑娘已经有5年的除夕是在医院与同事和患者一起过的。
伴随节日的脚步越来越近,赵文暄登记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患者家属。家属们最怕「大过年的」亏待了住院治疗的亲人,总会带着大包小包的零食和水果前来探视。这往往也让赵文暄担忧--病人吃下太多高热量又不好消化的食物,很容易发生呕吐。每当这时,这位年轻的女医生总会反复对患者进行叮嘱。
社会上经常会有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病患者,认为他们或成疯成魔,或自闭抑郁。但在赵文暄心里,精神病患者跟其他慢性病患者没有区别。「他们只是病了,什么时候发病,病情严重程度,他们自己也无法选择。」赵文暄遇到过形形色色的患者,其中一位65岁的大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老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多年,父母离世后,与兄弟姐妹关系逐渐疏远。尽管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但在生活上却难以自理。那年春节前夕,大爷病情稍微稳定些就出院回家了,可没过几天,独自生活的他便陷入困境。吃饭不规律,常常用剩饭充饥,甚至自行停药。最终,在农历新年钟声敲响之前,老人打车回到了熟悉的回龙观医院。
「当时看到他回来,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赵文暄回忆道。
在医院里,大爷的生活与在家里截然不同。除夕当天,整个病区都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清晨,阳光洒进房间,医护人员和患者们一起动手布置病区。大家在天花板上悬挂灯笼,在窗户上贴红色的窗花,在病房门中央郑重地贴福字,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食堂也为患者准备年夜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病区备上花生瓜子,大家聚在一起,边吃边看春晚。当晚会上那些熟悉的老歌旋律响起,有的患者会跟着哼唱,有的病人看小品时会笑得前仰后合。大爷也坐在其中,脸上露出难得的平静与满足。
赵文暄深知,对于大爷这样的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心理关怀同样重要。日常查房时,她会花费大量时间与大爷交流,耐心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有一次,大爷情绪低落,赵文暄坐在床边,握住他的手,轻声询问。大爷倾诉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赵文暄认真倾听,给予安慰和鼓励,让他感受到被支持。
「我能理解大爷回到医院时的想法,在这里他有归属感,医护人员和病友就像他的家人。」赵文暄说。
查房时时时跟着医生的「小尾巴」
在回龙观医院的青少年病房,曾经有一位因情感需求而格外依赖医护人员的小女孩。她只有十几岁,正值青春叛逆期,因情绪问题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被送来治疗。小女孩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对她关心较少,长期的情感忽视导致她内心脆弱。
在医院里,她渴望得到关注和爱。2023年除夕,医院里张灯结彩,青少年病房也被装饰得温馨可爱,墙上挂着彩色气球,窗户上贴着孩子们亲手绘制的画。从未有过在外过年经历的小女孩独自坐在床边,眼神中透露出失落。
女孩的苦闷被护士们看在眼里。一位年轻的护士走过去,轻轻抚摸她的头说:「宝贝,别难过,我们一起玩好不好?」说着,拿出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邀请她一起做游戏。小女孩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微微点头。
在游戏的过程中,护士们不断鼓励她,夸赞她聪明。小女孩渐渐露出笑容,话也多了起来。她分享着学校里有趣的经历,护士们认真倾听,不时回应。
随后,在病房组织的猜谜语活动中,女孩积极参与,当她猜出一个谜语时,兴奋地跳了起来,脸上洋溢着自豪。医护人员为她送上小奖品--零食和医院小超市的购物券,她开心地将其珍藏起来。
赵文暄明白,在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候,女孩的失落情绪会愈发明显。她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爱。为了满足女孩的情感需求,那段时间,医生查房的时候,都会将其带在身后。女孩就像医生和护士的小尾巴一样,跟着大家一起查房,交接工作。
大家喜欢上了这个「走到哪儿跟到哪儿的」小女孩,内心敏感的小女孩也时时刻刻感受到了关爱。为了让她更好地康复,医生不断帮助她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表达和调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女孩的情绪逐渐稳定,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将男孩的舞蹈爱好融入康复计划
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另一个病区,精神科医生黄隽超也以自己的方式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在医院的除夕值守经历中,她遇到的一位18岁的男孩尤其特别。
男孩患有精神分裂症,病情较为严重,治疗过程漫长而艰难。他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与他人交流,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一年除夕,医院的餐厅被布置成临时联欢会现场。彩色的拉花从天花板垂下,桌椅被整齐地排列成观众席。患者和医护人员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当表演环节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起初,没有人主动上台,黄隽超鼓励患者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就在气氛略显尴尬时,这位男孩缓缓站了起来。他的举动让大家惊讶,因为平时他总是默默坐在角落。
男孩走到舞台中间,深吸一口气,音乐响起,他开始跳起民族舞。他舒展着身体,动作优美而流畅,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专注,仿佛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每一个旋转、每一次抬手都充满力量,他将民族舞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一刻,我真的被他震撼了,没想到他有这样的才华。」黄隽超对健康界回忆道。
原来,男孩在患病前就热爱舞蹈,生病后,他的艺术细胞被压抑。这次联欢会给了他一个释放的机会。
表演结束,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男孩有些羞涩地回到座位,但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此后,他变得开朗了一些,开始主动与病友交流。
在后续的治疗中,医护人员也充分利用男孩的舞蹈爱好,将其融入康复计划。在康复中心,男孩不时会与病友们一起跳舞,在舞蹈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身体协调性,还增强了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患者家属同样需要被治愈
被留在病房过春节的精神病患者背后,有一群自责的家属。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医护人员发现,患者家属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需要关怀与治愈。
黄隽超遇到过许多这样的家属。有一位母亲,孩子因抑郁症住院,她整日以泪洗面,自责不已。心碎的母亲认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当,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才导致孩子患病。每次探视,这位母亲都会凝视着孩子,泣不成声。她不断地向医生询问孩子的病情,眼神中充满焦虑与无助。
黄隽超注意到这位母亲的状态,主动与她沟通:「您别太自责,孩子的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是您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康复。」她向这位母亲详细解释抑郁症的成因和治疗方法,让她了解到只要孩子积极配合治疗,会逐渐好起来。同时,黄隽超还教给她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鼓励她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这位母亲逐渐调整了心态。她开始积极学习如何照顾抑郁症患者,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在随后的探视中,黄隽超发现,这位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好,双方不再一见面就「怒目圆瞪」,而是互相安慰,直至能轻松地聊天。
在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不仅治愈着患者的心灵创伤,也温暖着家属的内心。他们用专业、爱心和耐心,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为患者和家属带去希望与力量。
连续几年的值守,让黄隽超有了意外的发现。她告诉健康界,往年春节初三和之后几天里,精神科门诊门可罗雀,最近几年却出现就诊患者逐年增加的情况。她仔细询问后得知,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患者是趁着春节小长假来到北京游玩,顺便来到「比老家医院有名」的精神专科医院咨询就诊。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忽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能够直面焦虑、抑郁这些情绪问题,大家及时就医,这是好事,是进步。」黄隽超说。
对于那些病情较轻得以回家过节的精神病患者,赵文暄不忘「碎碎念」。「家属在这期间要保证患者规律休息,早睡早起,不喝酒,按时服药,一旦发现病人行为异常,比如告诉家人某位来串门的客人'想要加害自己',要及时带患者就医。」赵文暄说,希望患者们新的一年都能乐观开朗,早日驱走心中的阴霾。
扫码加入【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区
——通过患者视角,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及医院品质现状!
✓患者体验提升优选案例定期更新:2024全国医院擂台赛、中国医院管理奖获奖案例
✓权威专家定期直播:医患沟通技巧、患者体验提升妙招
✓优选解决方案精准赋能:AI融合智能分析,助力医院品质进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