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对此存疑?癌症早筛产品入院需要答好这一关键问题!
在临床治疗中,「5年生存率」是评估癌症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用「5年生存率」来评估肿瘤治疗的长期疗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或者耐药甚至死亡。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中国的癌症5年生存率已从2015年的40.5%上升到2022年的43.7%。2023年年底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更是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将中国的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
加强筛查和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5年生存率的有效手段。「癌症患者一旦有了症状到医院就诊,一般都到了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期。但是,通过筛查和早诊早治,则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基本上治愈,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河北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单保恩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但是,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癌症早筛体系,现阶段国内癌症早筛市场体量还比较小。(见报道《不能只指望公立医院推动!癌症早筛产业能否穿越「死亡谷」?》)
有专家受访时表示,一些消化科医生在做肠癌早期筛查时,首选还是用肠镜,对于甲基化存疑。由此,尽管多家企业获批的癌症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已经进入几百家医院,但是入院后有可观销量的并不多。
为何新型肿瘤标志物入院不少,但是用量很少?目前国内早筛产品的商业化进展到底如何?
早筛技术不能盲人摸象
必须立足癌症诊断金标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美国的癌症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中国,中国的癌症整体五年生存率为 43.7%,而美国则为 67.1%。美国生存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与中国相比,美国具有更成熟的癌症预防机制、公众对癌症的意识较高、政府为癌症筛查早期测试提供较大的支持、癌症筛查渗透率较高以及保险保障范围较广。
癌症防治的第一步就是早筛,而现实是国内在筛查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癌症早筛公司致慧医疗联创兼CTO乐文俊博士告诉健康界,「首先,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严格意义上讲是炎症指标,筛查存在假阳性等不准确的问题。往往发现肿瘤时,病人已经出现症状,甚至可能已经进展到了中晚期阶段,这种筛查没能真正达到早诊、早治的目标;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早筛方法学的问题,现阶段主流的ctDNA、cfDNA、甲基化等新型基因筛查技术并不是基于肿瘤样本来检测,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针对早筛方法论问题,乐文俊进一步分析道,ctDNA、cfDNA、甲基化等技术是利用组织释放的信号,这就相当于临床检测从组织水平直接跳到了分子水平。而单从基因和蛋白等分子水平的筛查就相当于盲人摸象,无法获得癌变细胞的全景信息。
在他看来,这种间接的方法底层逻辑就站不住脚,继而出现筛查准确度不够等问题,干扰筛查工作。因此,搞清楚概念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临床上进行癌症早筛需要建立正确的方法论,即企业开发癌症早筛产品要建立在癌症病理样本上,在此基础上的检查才更有临床价值,这是癌症筛查的关键。
病理诊断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这种方法通过直接获取病变组织,利用显微镜将病变组织放大进行直观、细微的观察,阐明疾病本质。这是最直接、最客观、最准确的检测手段。上文提到的癌症病理样本通常主要包括组织样本和细胞样本。
「当前临床PET/CT检测灵敏度为1-2个毫米,大约是1-2亿个细胞累积的组织。从一个肿瘤细胞经历较长的生长期之后才能被影像学观察到。而癌症早筛就是与时间赛跑,必须在组织病理确诊之前更早、更准确地筛查出来,前置发现窗口期。我认为,现阶段要从组织水平推进到细胞水平,聚焦在肿瘤细胞样本的早筛技术开发(注:肿瘤细胞是肿瘤组织的最小单元),这对临床早诊、早治意义更为迫切。」乐文俊说。
「先烈」or 先进?
早筛产品入院需回答好这一问题
癌症筛查级别依次为肿瘤组织、肿瘤细胞、肿瘤分泌物。肿瘤细胞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尿液肿瘤细胞(UTC)、游离肿瘤细胞、原位肿瘤细胞等等。其中,CTC常被视为癌症经血液转移的「种子」,也是区分良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方式。
最近研究表明,在早期肿瘤中也能检测出CTC,因此,CTC的检测对癌症早筛、早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基于循环肿瘤细胞的筛查并不简单。「长久以来,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临床医生,暂时都没有找到肿瘤细胞表面的共有生物标志物,泛癌种的CTC筛查更是难上加难。我认为,现阶段产业良性发展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如何找到CTC细胞在泛癌种筛查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乐文俊提醒道。
根据公开资料,大部分癌症早筛公司是基于ctDNA、cfDNA、甲基化等标志物开发早筛产品,致慧医疗是少数基于肿瘤细胞开展癌症早筛工具的公司。这家初创公司称,已自主研发了高效特异性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全新PETCTC(非抗体依赖的CTC纳米磁富集)技术,可将CTC的捕获能力提升10倍多,并能够解决传统CTC检测技术低检出率、无细胞活性和假阴、假阳等诸多不足。
图 | 部分癌症早筛产品,包括上市产品(健康界整理)
「目前,由于抓取CTC等肿瘤细胞非常困难,大部分公司还是抓取这些细胞释放出来的片段,但是无法根据这些片段获取准确信息。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部分早筛产品入院难的根本原因,临床依据不够,医生无法根据这些技术作出诊断,患者难以受益。如果后续技术能发展到可以检测到细胞形态和病理状态,这就相当于建立了肿瘤细胞病理诊断标准,能够切实帮助到医生和患者。那么,医生更愿意采用肿瘤细胞样本早筛产品,患者也可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病症。」乐文俊说。
他认为,医院对癌症早筛产品其实是欢迎的,入院难本质上还是因为现在这些产品直接从组织水平跳跃到分子水平,「太超前」了。临床医生难以根据这些早筛产品作出判定,这些技术很可能成为「先烈」。
在他看来,企业要考虑提前到什么程度、多早临床医生可以干预引导,而不仅仅只是筛查出来,没有相应的配套解决方案;上文已经提到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组织,最小单元由1-2亿个肿瘤细胞组成。
基于金标准,如果早筛产品能把必须累积1-2亿个肿瘤细胞前置到累积1-2万个细胞即可筛查出来,这就是能够切实帮助医生诊断的先进工具。因此,他提出,需要把握好「先烈」技术和先进技术之间的度。
另一名IVD从业人士的观点也类似。他对健康界表示,「现在的一些技术确实是太超前了,早筛行业脱离了基本概念,处于跳跃式发展阶段,从而导致准确性存疑,难以变成真正的商品。加之,现有技术具有前置性,导致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实现大规模早筛。可以看出,底层技术必须真正实现突破,光讲概念是行不通的。进一步讲,在IVD行业,产品力是核心,产品究竟能不能解决临床需求至关重要。」
为何入院不少,但是用量很少?
在业界形成共识的是,2023 年,肿瘤早筛行业已正式步入商业化阶段。不过,目前市场集中度还不高,主流技术初步验证,商业模式整体处于探索期。比如说,严格意义上讲,国内IVD应用于癌症早筛适应症,仅仅只有诺辉健康获得的一张早筛许可证。
在商业模式探索方面,理想状态下,癌症早筛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医疗机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开展的检测服务、以及直接居家便捷检测。可以简单总结为:医院端为根本,体检端是必要,民生项目陆续有布局,不断C 端尝试。其中,面向医院内患者和体检中心高危人群的模式是最重要的两个早筛流量入口。
「然而,目前癌症早筛的商业化进程遇到比较大的阻力,」早筛网创始人兼CEO陈赞泉告诉健康界,「相比较而言,伴随诊断检测是刚需产品,而癌症早筛在当今的医疗体系而言并没有一个刚需的应用场景,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用户教育,包括一线临床医生的观念导入和受检用户的观念普及。」
陈赞泉继续分析道,前几年融资环境比较好时,行业龙头也积极投入资源和经费进行市场教育,但还没完成普及就遇到了资本寒冬;另外,癌症早筛的闭环并未形成,检测阳性的用户如何得到妥善管理和引导,仍需要健康、医疗各方进一步努力;同时,最关键的癌症早筛的支付问题尚未解决,目前国家医保主要还是保基本,主要支出还是在保障治疗费用,而在无症状人群的健康管理尚未构建良性的可持续支付体系。目前,部分商业健康险在尝试,但是尚未形成规模。
对于产品入院情况,陈赞泉坦言,「多家企业获批的癌症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已经进入几百家医院,但是入院后有可观销量的并不多。我觉得,有三类注册证的产品入院并不会太难,难的是入院以后是否会被使用。现在新型肿瘤标志物入院不少,但是用量很少。比方说,很多消化科医生,在做肠癌早期筛查,首选还是用肠镜,对于甲基化还存疑。」
他还透露,出现以上阻力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成本问题,目前新型液体活检试剂盒,大部分成本还是高于常规肿瘤标志物,还有观念问题、支付问题。
不过,他认为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被解决,重要的是需要形成一个真正以健康为中心的可持续体系,把原来大部分投入到中晚期治疗的费用,逐步转移到疾病早期预防和干预。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需要利益相关方想尽各种办法共同努力。
乐文俊则认为,「现在癌症早筛产品的主要市场是体检机构和C端客户,医院还未成为主力军。原因比较综合,包括产品太先进、临床证据链不足,成本高以及支付问题等。但是,在我看来,早筛市场足够大,关键的问题还是出现在底层技术上。如果研发的新产品不能解决临床问题,就很难获得医疗机构到准入。」
「在中国,癌症早筛产品的商业化走了产品研发、上市、进医保这样一条最常规的商业化路径。我认为,中国癌症早筛产品商业化最大的问题在于支付方,归根结底是中国用于癌症、慢性病预防的投入有限,没有建立完善的支付体系。」癌症早筛公司思勤医疗创始人兼CEO茅矛博士告诉健康界,当没有健全的支付体系时,就很难推广和普及产品,应用场景也相应地非常小。
茅矛还提到审批问题,他认为,国内对于早筛还是持谨慎态度,这方面需要出台一些政策法规去鼓励和推动审批;此外还包括产品力问题,这是占据市场的关键所在。每家公司都要创新,开发出高质量兼具高性价比的产品,抢占市场。
健康界持续关注早筛赛道,欢迎广大同仁留言评论提供报道线索。
参考链接:
1、癌症检测从有创到无创,癌症治疗不如癌症早筛,界面新闻,2021/11/22 2、《中国癌症早筛行业先行者》,西南证券,2023/1/12 3、我国癌症筛查诊疗水平不断提高,覆盖人口逐年增加,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11/16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孙然 监制|郑宇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