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育迟缓,出现认知、言语障碍怎么办?
"我的孩子去年在贵院做了手术,回家一年多,现在变化挺明显的。"近期,一位患儿家属李女士(化姓)向我院脑瘫科一区副主任尹靖宇聊起患儿的预后情况。
去年6月,李女士带着4岁半的儿子小辉(化名)来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尹靖宇接诊后,了解到患儿是顺产出生,但是出现病理性黄疸。喂养、身体发育也算正常,快2岁时,家长发现孩子不爱说话,说话不清晰,多动,眼神不集中。随后患儿在医院诊断为发育迟缓,也做了几年康复,效果不明显。"邻居家孩子4岁,能说很多话,也会写一些字了,小辉话还是不多,反应有点迟钝,更不会写字,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多动,坐不住。"李女士忧心忡忡地说道。
尹靖宇对患儿进行专科查体:粗测智力水平低下,会简单语言,但发音不清晰,能认人,能理解家人指令,精细动作完成欠佳,小动作较多,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应较迟钝,表情欠丰富,情感交流差。
外院脑电图检查及染色体检查无异常。儿童康复评定报告Gesell项目中,患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活动轻度落后,语言方面中度落后。最终诊断患儿为言语障碍、精神发育迟缓。
鉴于患儿已接受长时间康复训练且效果缓慢的情况,尹靖宇建议李女士尝试外科手术治疗,改善相关症状。"患儿目前存在智力低下、认知落后、构音困难等情况,传统的康复治疗进入瓶颈期,可通过外科手术寻找突破口,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在改善认知、构音障碍方面就有不错的效果,该手术只需在颈部两侧开两个2cm左右的小口,出血量仅1-2ml。"尹靖宇介绍道。
征得家属同意,完善术前相关检查,2023年6月7日,尹靖宇带领徐涛主治医师为患儿行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术。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患儿恢复良好。
术后,患儿住院恢复一段时间就出院回家休养了。出院前,徐涛向李女士建议:此类孩子的恢复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手术只是改善基础,不代表一劳永逸,术后建议到当地医院或康复机构继续接受康复课程,以巩固手术效果。
回家后,李女士遵嘱带小辉继续康复训练,发现孩子术后康复进步很大,学会了书写数字,安坐、逻辑思维及注意等较前明显改善。
▲患儿书写数字
▲家长反馈患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提高
在替李女士高兴之余,尹靖宇也提醒她:孩子术后有进步,继续坚持康复训练是有必要的,效果肯定比自然发育好。若不及时干预治疗,孩子可能会越来越落后于同龄孩子。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效果更佳,这点要引起重视。
对于精神发育迟缓的患儿,出现认知障碍、构音障碍、多动等症状,除了康复治疗,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尹靖宇介绍,中国有数百万精神发育迟缓的患儿,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对他们的日常交流、学习、生活造成极大困扰。以往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认知、语言训练,或药物、物理疗法、针灸等康复治疗以改善症状,但脑功能的改善往往疗程长、疗效慢。尤其是对于合并有情绪不稳、注意力分散等显著行为缺陷的患儿,在日常管理和康复治疗时,让家长和治疗师非常头痛。此时,颈动脉外膜剥脱术为这类患儿提供了另一个选择。通过剥离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使脑供血增加,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改善,侧支循环建立,使部分临界状态下的神经元细胞功能得到恢复,改善脑组织的代偿功能,从而通过中枢调节吞咽运动,改善认知和构音,提高学习能力。
颈动脉外膜剥脱术的主要功能
1. 提高中枢反应阈值,调节脑干功能;
2. 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功能;
3. 降低"兴奋毒"的释放;
4. 调节自主神经所支配的脏器功能;
5. 有利于去交感神经后引起局部神经内分泌及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
该术式属于微创型手术,只需在颈部两侧分别开一个2cm左右的切口,出血量少,通常患儿在术后第二天就能正常进食和活动。但接受该手术的患者年龄一般要在2岁以上。
【专家有话说】
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在治疗构音及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确实独树一帜,创伤也小,对患儿日常生活、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发育都有明显的益处。当然,所有的手术都有风险,颈动脉外膜剥脱术也不例外。该手术的最大风险在于剥离的时候如果损伤颈动脉,会造成大出血,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尹靖宇建议,患者一定要到经验丰富、抢救条件好的医院施行该手术。
我院脑瘫科成立20余年,是华南地区较早开展颈动脉外膜剥脱术的单位之一,至今完成该手术数千例,手术量在国内排行前列。通过临床研究及随访反馈,该术式在改善认知、吞咽、语言障碍,改善徐动或上肢痉挛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