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分析
引言
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在医院术前检查、临床急救和抗凝及溶栓监测、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非常关键,直接影响临床诊疗。一份准确的检测报告,必须确保实验室性能评估符合临床需求。而实验室性能主要体现在在总误差上。实验室总误差由两部分组成:系统误差、随机误差,通常用Bias和CV来表示。CV一般通过室内质控统计获得,Bias一般通过参加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室间化比对。因此,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主要分为3类:室内质控,室内质控室间化,室间质评。质控品是这三类质量管理流程中必要的参考物质。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室内质量控制主要用于评估检验系统的精密度/重复性。WS/T 641-2018《临床检验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中要求,"实施质量控制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例如仪器的使用、维护操作规程,试剂、质控品、校准品等的使用操作规程等。所有临床实验室都应建立一套较完整的SOP。"对于室内质量控制所需的质控品,相关文件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1、WS/T641:质控项目尽可能覆盖所有检测项
根据 GB/T 22576.2-202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第 2 部分,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要求》中 5.6.2.1,实验室设计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案,为保证凝血初筛实验的日间精密度,"至少使用2个浓度水平(包含正常和异常水平)的质控品,在检测当天至少进行一次室内质控,剔除失控数据后(失控结果已得到纠正)按批号或者月份计算在控数据的变异系数。"其选择的质控品中的项目应尽可能覆盖所有检测项目。
2、ISO15189:2022:若可能,建议覆盖检测方法的测量范围
ISO15189:2022中规定了选择质控品的4个重要考虑因素:(1)相关性能的稳定性;(2)基质尽可能接近患者样品;(3)对检验方法的反应方式尽可能接近患者样品;(4)满足检验方法的临床适宜用途,其浓度处于临床决定限水平或与其接近,若可行,则需覆盖检验方法的测量范围。
二、室间质量评价
室间质量评价(以下简称室间质评),又称能力验证,是实验室保证和改进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临床实验室行政管理和实验室认可的基本要求。室间质评是评估检测系统偏倚的最常见方法,也就是评估准不准的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每年针对凝血试验、D-二聚体检测、抗凝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开展两次室间质评,各省市临床检验中心每年针对凝血试验也开展两次室间质评,均是通过发放同样的质控品,在不同实验室、采用不同的仪器、试剂和检验方法进行检测,评价检测结果的形式进行。针对凝血检测,卫健委发放的凝血质控品通常包括正常、异常和非常异常3个浓度范围,为了更全面的评估不同实验室的检测质量。
三、室内质控室间化比对
由于室间质评样本必须集中发放,所以频率一般不会非常高,一般在一年2次左右,当室间质评发现无法接受的系统误差时,实验室可能已经发出了错误的患者报告,这个间隔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因此,室内质控室间化比对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室内质控室间化是指,当多个实验室共用同一批号的质控品,可将报告结果组织一个实验室间比对计划。由该计划的数据获得统计资料,用来确定:
(1)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不精密度;
(2)实验室间同一方法组的偏倚;
(3)精密度和相对偏倚的分析和统计参数。
室内质控室间化,做为实验室自我评价相对于比对组的偏倚和相对不精密度的手段,是完善室间质量评估的有效补偿。在《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控指南》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因此,应鼓励实验室积极地参与室内质控数据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