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孤独症儿童在公众场合出现情绪问题时,我们该如何理解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呢?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孤独症儿童情绪问题的根源。
5岁的明明(化名),在坐地铁的时候突然情绪失控,大声哭喊,无论妈妈如何安抚,都不管用。周围乘客的目光聚焦过来,有人感到不解,有人投来同情,还有人悄悄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刻,随后这些片段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其实,明明的情况在孤独症孩子里并不少见。
那么,当孤独症儿童在公众场合出现情绪问题时,我们该如何理解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呢?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孤独症儿童情绪问题的根源。
产生情绪问题的几个原因
生理因素
比如肚子疼、感冒、饿了、渴了等等,当孩子自己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不舒服时,可能就会回到原始的方式,像婴儿一样哭闹。
感知觉异常
孤独症的孩子感知觉可能跟其他人有所不同,生活中我们感受不到的刺激,比如风声、雨声、窗帘的摆动、布料的材质等都可能刺激到他们,让他们觉得不舒服。
刻板思维或行为被限制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往往较为固执、刻板。在学校、商场、车站、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他们原本固定的行为模式会受到较多约束,这可能会引发他们焦躁不安的情绪反应。
逃避任务
当孩子不想配合某件事,或者不喜欢他面前的物品时,可能也会用发脾气来逃避
治疗训练出现问题
很多家长在干预训练时会对孩子提一定要求,而孤独症儿童为了逃避这一要求或行为规范,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另一种情况,家长情绪过急过躁或干预训练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
引人注意
由于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不足,有明显沟通社交障碍,他们常会借助某种情绪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以抒解内心压力或达到某种目的
怎么调节孤独症孩子的情绪?
限制感觉输入:
当孤独症孩子处于他们不喜欢、十分嘈杂的环境中时,可以告知他们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少感觉的输入,比如引导他们捂住耳朵、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等等,以此来缓解情绪
提高认知能力:
引导孤独症儿童去观察他人的情绪表现以及他人处理情绪的方式,让他们从日常生活的实例中学习情绪管理。
此外,还可以采用社交故事或者绘本故事的形式,针对儿童的情绪或者引发情绪的事件专门设计并讲述社交小故事,让他们明白在出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语言自我安慰与指导: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孤独症儿童学会自我鼓励,像说 "没关系" "我很勇敢" 这类话语。
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用乐观的思维方式重新定义困难的情境,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那些挫败感很强的儿童,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心理安慰的形式,例如让他们对自己说 "我还有机会"、"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下次我一定可以的" 等话语
温馨提示:
孤独症孩子的情绪波动大其实是认知行为治疗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好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集体融入、社会生活方面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另外,如果发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波动大、有明显的狭窄兴趣和刻板行为,就一定要带孩子去儿童专科医院的行为发育科检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