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胖=养得好?儿童超重肥胖应及时干预!
长得胖=养得好
儿童超重肥胖应及时干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统计,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9.0%,这表明在每五名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有一人存在超重或肥胖的问题,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为18%。
儿童青少年营养问题新挑战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我国居民每天平均摄入约30克的添加糖,儿童和青少年的糖摄入量尤其需要关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食物种类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营养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然而,公众对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认知不足,导致饮食问题增多。例如,不合理的膳食结构、隐形饥饿、超重肥胖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及营养相关慢性病的低龄化趋势,使得提升居民特别是学生体质的任务更加艰巨。
儿童超重肥胖有哪些危害
健康风险增加
肥胖儿童更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血脂异常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体内脂肪增多导致代谢需求增加,心脏负担加重,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
高胰岛素血症
肥胖儿童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长期大量分泌胰岛素可能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脂肪肝风险高
重度肥胖儿童中脂肪肝发病率极高,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其发病的警示信号。
呼吸道疾病易感染
肥胖儿童胸壁脂肪堆积影响胸廓扩张,降低肺通气功能,降低呼吸道抵抗力,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风险
肥胖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明显超过正常儿童。
免疫功能受损
肥胖儿童免疫功能降低,尤其是细胞活性减弱,更易感染。
智力和学习影响
肥胖儿童因血液生化成分改变和神经系统脂肪堆积,影响大脑神经发育,智商和操作商低于健康儿童。
性发育问题
肥胖儿童可能因脑垂体后叶脂肪堆积导致生殖器发育障碍,男孩可能出现乳房发育和睾丸小,女孩可能出现性早熟,影响未来生育能力。
心理和性格影响
心理和性格影响:肥胖儿童因运动能力弱和体型问题易受同龄人歧视,可能产生自卑、抑郁和社交退缩,影响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
自测,孩子胖不胖
许多父母已经意识到,儿童体重过重是健康问题的信号。那么,如何科学地判断孩子是否超重或肥胖呢?
国际上普遍采用体质指数(BMI)作为儿童肥胖的诊断标准,BMI是通过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kg/㎡)计算得出的。通过参照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参考值,父母可以判断孩子是否有超重或肥胖的状况。
父母们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体重变化,尽早采取行动,防止孩子发展成肥胖。对于那些担心孩子可能超重的家长,可以通过查看下面的表格,检查孩子的BMI指数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
孩子超重肥胖,该怎么办?
若您的孩子体重超出了健康范围,您可以通过实施一些简单而实际的生活习惯调整来协助孩子。如果全家人都能共同参与这些改变,孩子将更有可能持续这些健康习惯,这将对整个家庭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 亲自挑选营养食品,并展示给孩子看您对健康饮食的偏好。
· 与孩子一同挑选和准备营养均衡的餐食,这不仅能帮助孩子认识健康食品,还能教会他们做出有益的饮食选择。
· 孩子参与制作的食物,他们更愿意去吃。
· 增加蔬菜和沙拉的摄入量,目标是在每顿正餐中至少有一半的盘子被沙拉或蔬菜占据。
· 准备一些健康的小吃,以备需要时食用。
· 为孩子创造积极运动的机会。孩子每天至少需要一小时的身体活动。
· 尝试将运动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比如一起外出散步或者骑行。
当孩子的体重无法通过家庭端管理进行有效控制时,应选择更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有效评估和个性化干预。
必要时,到营养科就诊干预
儿童超重问题需采取预防措施,需要儿童、父母、教育者和医疗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以家庭为核心,以体育活动计划为出发点,以改变行为习惯为重点,同时持续进行饮食调整和健康教育。例如,应避免过量喂食、高糖分和高热量食物,防止孩子临睡前进食、过多摄入零食,适度增加儿童的体育活动量,降低长时间静坐的行为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