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分级诊疗没有成为医院约定俗成的基本?
加速分级诊疗赛道布局,要真正呈现出资源扩容均衡配置的特征
毋庸置疑,分级诊疗政策本无对错。分级诊疗正确发展,医院不能只想做个"医联体方式",而是致力于医改初心,清晰明了地选择做一个适配医疗资源禀赋的分级诊疗路径。
近期,石家庄地区一家县域医院W院长告诉「院长说运营」智库,过往所期待的医联体方式,想必能够为自己的医院带来分级诊疗业务的增长空间,并且对这种期待有一定的预期。但在具体的实践落地上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如何避免
重复造轮子,展现分级诊疗这个约定俗成的基本功贡献出真正的增量价值。为此,「院长说运营」智库就分级诊疗这个待解的话题,做一些相关因素的分析与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分级诊疗未来发力点在哪?
首先,在医疗健康产业这个大局中,大医院为了把医疗服务业绩量提高上去,同样面临着需求用户明显减少的困境。尤其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发展新格局的当下,丞需厘清分级诊疗生态如何打造的几个问题。比如,现如今分级诊疗能做什么?医联体方式又能给分级诊疗带来哪些思考?分级诊疗距离医改愿景的达成还有多远?当下是到了下功夫理性讨论分级诊疗的时候了。特别是在医联体资源互补生态的建设上,满足用户医疗健康需求即时服务质量问题上,还存在有一定的短板,即已获得的成绩并不具有绝对的普惠性、可及性和延续性。
毕竟,业务是医疗资源的天然禀赋,这决定了未来医院长期一段时间依然要坚持资源禀赋高效利用。在过往5年分级诊疗的发展历程中,大医院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普通疾病需求用户流量的追求,这不仅有业绩层面的原因,更是与绩效考核挂钩密切相关。即使现处于被高质量发展要求推着往前走的境况下,更深层面的问题与源头,到底是规模体量的增速,还是医联体的哪个环节,正在成为执行落地分级诊疗的掣肘?
其次,对于面向普罗大众的大医院而言,医联体方式的利好,就是让"小病在基层医院,大病到大医院"分级诊疗的美好愿景不能发生本末倒置。一旦本末倒置,或许也很难让基层医院再 "佛系" 地对待大医院。还有,基于医疗服务水平差异,致使上至省会城市的大医院虹吸了下至县域的需求用户,目前县域医疗又没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去深入挖掘需求用户流向大医院形成的原因,只能刻板做出一些迎合的动作。也就是说,目前医联体方式未能在医疗健康全产业链上,最大程度形成保证资源扩容与均衡配置效率与产能的闭环管理,最终导致的是整个医疗健康产业链运营效率极低。这些主导因素明显与医改愿景不符的弊端,都为当前分级诊疗进展缓慢的现状埋下了伏笔。
有序就医分级诊疗相对可靠的演变路径,为何上限仍未可知。
首先,医疗市场并没有严格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虽然分级诊疗在过去多年的讨论中屡见不鲜,但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缺少了对分级诊疗不切实际的理解,可以说这是一个过往数年分级诊疗进展缓慢的真实写照。
比如,大医院盘活有限资源产能,增强疑难杂症、重症业务布点、改善资源供应链成本,夯实运营管理能力,这都是比较务实的做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基层,强全科医生,最重要的还是这样的愿景如何实现,换取来的是医院质量/服务在医疗健康领域该拥有的标签,而不是依旧停留在分级诊疗层面的表象分析上。若能敲开分级诊疗层面表象的壳,其实都是业绩量竞逐惹的祸,进一步造成了分级诊疗的沉疴。深层面更多原因还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再加上大医院资源扩容抢夺市场份额,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令本就艰难的分级诊疗雪上加霜。
不过遗憾的是,直到现今没有人深入探讨分级诊疗的底部到底在哪儿?但更重要的,想必还是要回到大有作为的医联体方式成长性究竟如何上,其医联体能力圈到底能为基层医院贡献多少赋能?或许与有差别化的医疗服务价格,亦或医保支付制度等政策给以加持相关,而这些的重要因素正制约了分级诊疗的发展。如此来看,靠抄作业式的医联体做医改进展的支撑,不太行得通。这也是现实中大医院仍然是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吃不饱"的窘境所在。其实造成这种窘境的'果',不仅仅是需求用户观念问题,而是源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因'。要让这种局面发生转变的关键在于: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大医院本不该急功近利,应该给综合能力薄弱拥有深厚技术与布局的基层医院一点耐心,共同协调解决分级诊疗巨大需求等方面所带来的机遇,这才是是客观事实,也更是行业规律。
资源扩容与均衡配置不能成为压倒分级诊疗进展的最后一根稻草
首先,分级诊疗进展缓慢或成现象,这种现象更像是一面反应资源扩容与均衡配置真实现状的镜子。身置其中的医院需要由内向外的思考,在解决问题之余,同样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医院到底需要构建怎样的分级诊疗资源扩容与均衡配置?实际上,现实分级诊疗实践中,如果大医院都想要分一杯羹,分级诊疗很容易会陷入低质竞争的困局,所以如何协调分级诊疗健康发展,这将会是重要挑战,也是必须补足的能力。无疑,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配置,应该是医改命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一个最基础的、最深刻的进步。不过,即使这种倾斜是承诺,也是公正的,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做,如何做也需要仔细斟酌,依然需要长期关注才能得出结论。
比如,推进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强化县域医疗的人才培养,加大基础技术创新力度;就是要在包括把人才、设备、硬件建设往基层下沉的纵向调整,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横向调整全面布局。比如,江浙地区县域医疗在近几年,提升综合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多个从0到1,1到10的进展,也获得医改的高度认可,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县域医疗的整体创新能力与业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虽各有侧重仍有待提高。要缩小与大医院的差距,关键在于完善医疗健康产业的生态圈,加强县域医院诊疗能力建设,同时在关注大医院的同时,也要照顾到有创新能力的县域基层医院,实现整体发展。
其次,分级诊疗一直未能有效实施的真正症结是资源不均衡,发展不充分。同时,鉴于医疗行业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从基层医院薄弱这样的客观事实来看,学界与业界认为能改善这个局面的办法,就是夯实分级医疗制度能够促进其快速发展。包括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强化全科医生,并以差别化的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制度等政策加以引导,组建医联体;推进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在人事薪酬政策上向基层倾斜,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打通上下联动的路径,转变患者就诊观念,大力推行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服务等等仍相对空白。
因此,「院长说运营」智库梳理发现,分级诊疗之所以进展缓慢,这不是资源扩容的产能的痛点,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医疗健康产业领域,基于国家战略层面资源调配的布局,注定是一个如何分好蛋糕的问题。既然是分蛋糕,蛋糕的性质,也就是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配置,的确很值得讨论一番。
譬如,有的病人在基层医院做了心电图的检查,发现有问题;但是等到病人到大医院后,可能病情已经不发作了,而再做特殊检查,抓不到任何证据,也就不能够明确诊疗方法。若能以远程医疗的技术实现"分级诊疗"可以把患者在基层医院做了的检查实时传到上级医院来,或者通过手机APP进行移动地连接,检查结果实时上传至上级医院医生以协同合作方式完成。抑或将疑难杂症病人的X光片、CT/MRI上传至三甲医院专科医生处,也会明显地减少最终的误诊率。如果分级诊疗这个重点,能够在医改的进展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各级医疗服务层面都能收获到一杯羹,就不会呈现基层医疗服务业绩量的"沦陷"。也就是说,能够把准政策节奏和时代需求,关键在于闯出一条和已有的医疗体系格局优势结合的新路,产品优势发挥了关键作用,医院价值得到医疗市场认可,无疑是分级诊疗赛道的领跑者。但需要基于一个长远预期,构建一套足够丰富优质资源供应链能力,可能会有效提升基层医院综合能力。
综上,若能形成医疗健康产业上下游资源供应链的内循环,包括分级诊疗困局何时能缓解的执行落地时间表、科学规范运营策略,这种医疗服务资源供需结构需要"真金白银"撒出去,且医联体双方参与度加深即会出现明显收效,但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
作者:郭俊 主任医师 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院长说运营"智库运营策略团队创始人。从「战略布局」到「目标落地」,从「面临的机遇」到「应对的挑战」提供专业运营管理辅导意见,帮助医院专注发展核心竞争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