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们既需要应对临床职责,又承受着科研产出压力。
著名的医学期刊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出一篇名为Working 9 to 5, not the way to make an academic living: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manuscript and peer review submissions over time的文章。该文章分析了2012年至2019年间提交到《BMJ》和《BMJ Open》期刊的手稿和同行评审的数据,分析了超过49,000篇手稿和76,000份同行评审。探讨了研究人员是否在工作时间外(如周末、假期)向BMJ期刊提交手稿和同行评审,并分析了这种情况随时间的变化。
基于BMJ期刊的研究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综合医学期刊之一,涵盖广泛的医学和健康相关研究领域,注重临床实践、医疗卫生政策和全球健康问题),可推知本文提及研究人员主要领域及来源是医疗及相关机构,故可大体窥见医学研究者的研究负荷,大致如下。
1. 周末和夜间工作频繁
文章指出,中国研究人员在周末和午夜提交手稿的概率最高,而北欧国家的研究人员倾向于在工作日和工作时间内提交。研究显示,中国研究人员在周末提交手稿的概率高达22%-23%,而在午夜(12点到1点之间)提交的概率高出平均水平86%,同行评审在同一时间段内也比平均值高57%。这表明,中国研究人员经常在非标准工作时间工作。
2. 过度工作文化
文章认为中国学者表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过度工作文化"(culture of overwork),而一些工作文化更具"家庭友好性"的国家(如丹麦、瑞典、挪威)则较少在非工作时间进行学术活动。研究表明,中国研究人员在学术工作上投入大量的非工作时间,特别是周末和深夜的工作。尤其是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们既需要应对临床职责,又承受着科研产出压力。医院科研人员往往需要在临床工作之外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因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科研成果的发表密切相关。因此,很多中国医生不得不在非工作时间(如周末和夜间)完成科研任务。形成一种"presence bleed"现象(即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模糊)。
这种文化可能与中国学术界的"发表或消亡"(publish or perish)职业压力相关。主要通过学术评价与职业发展挂钩、经济奖励、国家科研产出要求等方式,促使研究人员在非工作时间从事科研,进而强化了过度工作文化。在中国,科研人员的聘用和晋升高度依赖于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学者们为了保住职位、晋升或获得更多科研经费,不得不不断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得不利用非工作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以维持高水平的科研产出。
总之,从文章中不难看出中国医学研究人员的压力相较于北欧国家如丹麦、芬兰和瑞典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医院的科研环境中,医院管理者应从政策层面和文化引导上,构建一个更平衡和可持续的科研环境,既能够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质量成果,又避免过度工作的负面影响。通过优化科研评价标准(更多关注科研质量和创新性)、提供充分的工作支持(提供更多科研资源、技术和辅助团队)、倡导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调整激励机制,有效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体验,进而提升整体科研产出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Barnett, A., Mewburn, I., & Schroter, S. (2019). Working 9 to 5, not the way to make an academic living: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manuscript and peer review submissions over time.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67, l6460. https://doi.org/10.1136/bmj.l646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