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这种脑动脉瘤还能治疗吗?血管搭桥术的展现治愈潜力
脑动脉瘤是一种位于大脑血管上的异常膨胀或突起,通常发生在动脉壁的薄弱部位。随着血流的冲击,动脉壁的薄弱区域会逐渐鼓起,形成动脉瘤。脑动脉瘤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小到几毫米,大到几厘米。
脑动脉瘤可能终身无症状,但也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严重的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脑动脉瘤的类型根据形状和位置,脑动脉瘤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囊状动脉瘤:较为常见,通常呈球形或椭圆形,类似于一个小囊状结构,多见于大脑基底动脉附近。
2、梭状动脉瘤:动脉管壁局部扩张呈梭状,通常沿动脉的整个壁部扩张,较少见。
3、夹层动脉瘤:动脉壁的内膜和中膜分离形成的瘤体,与血管壁的撕裂相关,通常较为危险。
脑动脉瘤的形成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某些家族中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
2、高血压:高血压增加了动脉壁的压力,使动脉瘤更易形成。
3、动脉硬化:血管壁因硬化而变薄,增加了形成动脉瘤的风险。
4、先天性血管壁异常:有些人出生时血管壁较薄弱,容易形成动脉瘤。
生长于不同位置的动脉瘤其特征、破裂风险、手术治疗策略也不尽相同。
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是一种位于大脑后动脉上的动脉瘤,实为罕见,占脑动脉瘤的不到 2%,而 PCA 动脉瘤(PCAA)有 25% 以上为梭形动脉瘤。
PCA动脉瘤的形成原因与其他类型的颅内动脉瘤相似,包括动脉壁的先天性薄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某些遗传因素。这些动脉瘤可能会膨胀并有破裂风险,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危及生命。
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的枕叶、颞叶和一些深部结构,控制视觉处理和记忆等功能。PCA动脉瘤虽然较为少见,但因其位置复杂,容易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PCA动脉瘤的症状与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破裂有关。
常见症状包括:
头痛,特别是剧烈的"爆裂样"头痛
视力障碍,如视野缺损、双视等
恶心、呕吐
面部或四肢麻木、无力
神志改变,甚至昏迷(尤其在动脉瘤破裂时)
PCA起源于基底动脉(BA)末端,通过后交通动脉(PCoA)提供前循环的侧支血液供应。PCA动脉瘤的解剖位置较深,正确认识和理解PCA的显微外科解剖和血管区域是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基础。
在过去 30 年中,血管内治疗技术发展迅速,靠近脑干 PCA 动脉瘤多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但是,单纯的血管内治疗可能带来较高的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如果结合血运重建则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旁路手术结合近端闭塞或动脉栓塞是目前认为治疗复杂 PCA 动脉瘤的有效手段。由于深、狭窄的手术路径和周围敏感复杂的神经解剖结构,PCA 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上要求十分严格。
STA-PCA(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搭桥手术是一种用于重建后循环血流的复杂显微外科手术,通常用于治疗大脑后动脉闭塞或动脉瘤等难治性后循环疾病,手术难度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解剖位置复杂
大脑后动脉位于颅底附近,解剖位置深且复杂,邻近多个重要结构如脑干、颞叶和枕叶区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小心避免损伤这些结构,以免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2、血管直径和吻合技术要求高
STA与PCA之间的直径差异较大。STA较细,而PCA相对较粗,因而进行血管吻合时需要高超的显微外科技术,确保吻合口血流通畅,避免术后出现血栓或狭窄。精准的缝合对于保持血流畅通和减少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
3、供血区域的血流调控
由于PCA供血区域较为重要,尤其是涉及视觉处理的枕叶区域,术中一旦发生短暂血流中断,可能会对患者的视力、认知及运动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术中必须精准控制血流,避免在血管重建过程中引起供血不足。
4、术中操作空间狭小
手术区域靠近颅底,操作空间非常有限,尤其是大脑后动脉的深部位。显微手术环境下,外科医生必须极度小心地操作工具,并充分利用显微镜和其他辅助设备,避免对周围组织的过度牵拉和损伤。
5、术中血管痉挛风险
在STA-PCA搭桥手术过程中,血管痉挛是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影响手术效果。术中处理血管痉挛的措施包括应用血管扩张剂等,但需要小心控制用量,以免影响术后恢复。
6、患者个体差异
患者的血管解剖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在大脑后动脉的分支模式和血管走向上。因此,手术前的精准评估和影像学规划至关重要,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手术策略。
7、术后管理和并发症控制
术后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脑水肿、出血、以及新生血管功能不佳等。术后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血压控制、抗凝治疗和神经功能监测。术后需严格控制血压,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案例分享
47 岁男性,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 和 Kosnic 3 级)(图2A)。初次就诊时,3D CTA或DSA未发现扩张或血管病变。
▼CT显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左侧脑桥前池增厚。
▼出血后第18天的延迟血管造影显示左侧 P1-P2 段有一个不断增长的夹层动脉瘤,并具有狭窄特征(图2B),PTA从狭窄病变的远端部分分支(箭头)。
▼第20天,经左颞下入路进行动脉瘤孤立术和 STA-PCA 搭桥重建手术。最初夹闭动脉瘤的近端部分,同时保留丘脑穿支动脉。动脉瘤的解剖区域延伸到P2段后部,就在PTA分支点之前。选择 PTA 作为受体动脉(箭头),因为其口径和角度优于P3段进行吻合。
进行 STA-PTA 旁路手术后,川岛教授将远端夹子放置在夹层动脉瘤上,同时保留穿支。术后1周血管造影显示,通过旁路到达左侧 PCA 区域的血流良好,并且动脉瘤完全被排除(图2E)。2周后,患者出院回家,没有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在1年随访中,患者改良 Rankin评分为0,搭桥术仍然有效。
▼术后1周的颈外动脉血管造影显示整个左PCA的旁路血液供应良好(箭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