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2到KP.3, 初秋如何应对更强免疫逃逸的新冠变异毒株
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8月11日晚于法国巴黎闭幕,这场全世界人民高度关注的体育盛会也暂告一段落。而在各国如火如荼争先夺取奖牌的同时,新冠病毒却悄然席卷本次奥运会。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超过40名运动员感染新冠病毒,包括巴黎奥运会相关人员在内的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正在激增。
国内的防疫策略有效阻断了大规模新冠病毒的爆发,我们几乎忘却了COVID-19仍与我们同在。欧美地区新冠感染人数与日俱增,废水监测数据显示,美国每天的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已突破百万;欧洲新冠肺炎检测阳性率高达20%。狂欢盛会的大染缸式传染源叠上暑假这一"Buff",我们极有可能迎来新冠的新高峰。而这传播速度极快的新冠病毒,就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JN.1变异株的第三代亚分支,KP.2变异株(以下简称KP.2)和KP.3变异株(以下简称KP.3)。2024年初,KP.2首次在印度被检出,便开始在全球多国迅速传播;仅过了4个月,在5月份,曹云龙研究员就对KP.2的进化版--KP.3进行了介绍,其导致更高的免疫逃逸,从而使机体的免疫机制无法识别。显然,这一变种是"一匹黑马"。
图 曹云龙研究院在Twitter上发表关于KP.3免疫逃逸的介绍
在今年7月由高福院士团队发表的文章Spike structures, receptor binding, and immune escape of recently circulating SARS-CoV-2 Omicron BA.2.86, JN.1, EG.5, EG.5.1, and HV.1 sub-variant[1]中也同样揭示了JN.1亚型在受体结合、免疫逃逸方面的较大强化。更令人担忧的是,专家预计即使在JN.1加强疫苗的作用下,KP.2和KP.3依然表现明显的免疫逃逸能力。
从2022年国内彻底放开疫情管制后,我国便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进入"长新冠"时期,顾名思义即国民需要长期与新冠病毒共生共存,甚至有的人有可能持续患上新冠肺炎。而新冠带来的伤害也许远不止所谓"刀片嗓"、"味觉消失"或腹泻,在经历了新冠大流行后的人们关于新冠后遗症的讨论不绝于耳,有的觉得精力大不如前、力不从心,有的觉得记忆力大大衰退,但根据多方研究,新冠将会损伤听力、加速生物衰老、引发心肌疾病,导致肾损伤、增加脑部问题。根据《Lancet》和《Nature》的两篇文章[2,3]表示,新冠病毒极有可能长期藏在血液和组织当中,在新冠感染后的血液中发现其RNA可持续存在长达14个月,其中新冠患者免疫细胞所在结缔组织样本中发现RNA长达2年,这些都表明病毒片段可能持续攻击免疫系统(两篇文章标题将附在本文最后,感兴趣的话可以查阅)。因此在如此严峻的病毒威胁下,国民也应当提高警惕,做好自身的保护措施,预防再次新冠感染。
尽管盛夏的新冠高峰易感期逐渐脱离,但随着天气变化,进入9月后的初秋,气温转凉之际,伴随开学浪潮,人流的密集交错,都有可能产生新冠感染的双高峰。笔者想问看到这里的你,是否感觉到最近嗓子不太舒服?其实不用太过担心,只要做好长期与新冠病毒抗争的准备,加强自我防护,就能大大降低患上新冠肺炎的可能。
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自己的一套防疫思路,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在染毒之前的自我隔离,也是新冠防疫的第一道防线:勤洗手,戴口罩。8月以来,北京、广州检出率持续走高,城市人口的密集加速了新冠的传播,在出行途中应当时刻戴好口罩,尽量少触摸公共区域设施,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人们应当在抓完扶手后及时对手部进行清洗或消毒。除了物理防御外,可以参考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通过食疗和运动来增强体质,根据秋季干燥的特点,可多食用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同时也应当补充维生素B族、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可促进心情愉悦及改善睡眠质量。作为预防的汤剂可以采用桂枝汤、葛根汤、五虎汤、五苓散、甘草干姜汤等,作为家中常备的预防汤药。同时加以适当运动,可配合八段锦这一类型的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度,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在居家环境和办公环境中,需要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公共使用的物品表面,如电梯按钮,需要时常消毒。上班族应当要注意的是,晚夏初秋之交,气温可能依旧炎热,久坐办公室内持续吹空调有可能导致着凉感冒,使病毒趁虚而入,建议时常走动、多喝热水或做好保暖、少开空调。
那么当病气入体,已经接触到病毒后,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减轻新冠带来的损伤呢?以下几个症状代表你可能已在发病边缘:1.咽喉痛或痒,口鼻腔连接处感到明显不舒服;2.头痛、头晕、感觉头重头蒙;3.莫名地心率加快,心脏不舒服;4.四肢酸乏,想睡觉;5.吃饭没胃口;6.感觉到怕冷。在这些症状出现后的8小时内,被认为是阻病的黄金8小时。首先需要果断进行自我隔离,保证水分的摄入充足,针对头晕、头痛、高烧等症状可以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含布洛芬药物、含马来酸氯苯那敏的药物、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注意布洛芬不可与其他解热药同用)。根据体质和症状可以选择小柴胡汤剂和藿香正气水,适合发生右侧偏头痛及恶心想吐却吐不出的情况,同时也建议大家在选用中药制剂时尽量选择无糖制剂,因为涉入糖分过多易引起痰湿,从而加重病情。也有人推荐将藿香正气软胶囊或藿香正气水涂抹于口罩内侧,使其药物挥发进鼻腔,更好地保护鼻粘膜,但效果暂无从考证。在疗愈期间可以进行自我的穴位按摩,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按摩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在法令纹正中)来缓解鼻塞症状,按摩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来缓解头痛症状。具体穴位和方法可参考正规中医书籍或咨询中医师。
若实在不小心"中招",在充分治疗后可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恢复期健康管理专家指引(第一版)》[4]进行自我修复,以下节选其中部分指南:1.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度锻炼、读书、听音乐,保证饮食健康,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指责抱怨、发脾气和冲动等方式应对问题,特别是不能通过烟酒等环节紧张情绪;2.可进行呼吸放松训练、有氧运动、正念打坐、冥想等方式调适情绪;3.做好恢复期营养支持,少量多餐进食,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优选鱼虾、禽肉和瘦肉,少吃肥肉,饮食清淡,保证饮水量,首选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4.合理运用药膳进行食养和食疗,可以结合秋冬气候特点,使用雪梨罗汉果水、玉米须橘皮水、白萝卜蜂蜜水、核桃葱白生姜汤、山药冬瓜莲子粥、薏苡仁茯苓山药粥等。
做好自我防御,提高自身免疫力,打好新冠肺炎持久仗,不给越来越强的病毒变体任何可乘之机;用科学的方法和乐观的态度,对即使进化到更强免疫逃逸机制的病毒也能做到"露头就秒",死守三道防线大关,守护我们自己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及资料
[1]Li L, Shi K, Gu Y, et al. Spike structures, receptor binding, and immune escape of recently circulating SARS-CoV-2 Omicron BA.2.86, JN.1, EG.5, EG.5.1, and HV.1 sub-variants. Structure. 2024 Aug 8;32(8):1055-1067.
[2]Peluso Michael J, Swank Zoe N, Goldberg Sarah A, et al. Plasma-based antigen persistence in the post-acute phase of COVID-19.[J] .Lancet Infect Dis, 2024, 24: e345-e347.
[3]Liew Felicity, Efstathiou Claudia, Fontanella Sara, et al. Large-scale phenotyping of patients with long COVID post-hospitalization reveals mechanistic subtypes of disease.[J] .Nat Immunol, 2024, 25: 607-621.
[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恢复期健康管理专家指引(第一版)》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