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童踮脚数年,手术让他“重返平地”
原来,鹏鹏在1岁多刚学会走路时得了手足口病,发烧三四天还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刘女士就发现鹏鹏的左脚无力、走不了路。持续康复大半年后,鹏鹏终于能自己走路。没想到两三年后,他的左脚却踮起来了,站着、蹲着、走路都会踮脚,走路也是一瘸一拐,姿势很难看。但家长没放在心上,鹏鹏又到了上学的年纪,就没有进一步治疗。如今鹏鹏已上小学六年级,尽管也能独立上下学,但是他踮脚走路的问题始终是横在家长心头的一根刺,总想让鹏鹏和其他孩子一样,能跑能跳,尽情参加体育活动。
经朋友推荐,李女士得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可以治疗儿童肢体畸形。今年7月,趁着暑假,李女士带着鹏鹏找到了我院脑瘫科一区副主任尹靖宇。
了解相关病史后,尹靖宇对患儿进行专科查体,患儿能独自下地站立行走,行走姿势差,左足下垂内翻,左小腿肌肉萎缩明显,左足不能背伸,行走时左膝过伸姿势,对外界反应好,情感交流好。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及右下肢肌力5级,左侧大腿肌力5级,左小腿不能完成肌力检查,左足跟腱挛缩明显,左足背伸-20度。外院行肌电图检查示"左下肢周围神经损害,腓总神经为重"。
结合症状与影像检查资料,尹靖宇诊断患儿为后天性马蹄内翻足(左侧)、踝关节僵硬(左侧) 、腓总神经损害(左侧)。
"之前做过康复,效果缓慢,现在孩子上六年级了,升学压力大,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康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他恢复?"李女士问道。
"患儿左足跟腱挛缩明显,已呈固定畸形状态,手法无法矫正,康复困难,需要通过外科矫形术矫正畸形,而且引起畸形严重,常规矫形手术难以达到理想的矫正效果,需要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技术,逐渐牵拉矫正畸形,既可以达到较理想的矫形效果,也可以减轻手术风险,后续再根据情况合理安排康复。"尹靖宇建议。
尹靖宇介绍,畸形程度轻到中度的患儿一般可以在术中通过矫形手术一期矫正畸形,术后再结合石膏固定达到畸形完全矫正。严重的畸形通过这样的方法无法完全矫正畸形,并且一次矫正角度过大,还有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环形外固定架技术既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还可通过牵伸器缓慢调整角度,达到预期的矫正效果,同时可以避免神经血管牵拉损伤的风险。
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完善术前相关检查,7月18日,尹靖宇团队为患儿行左侧跟腱延长+左足踝环形外固定架外固定术。
2个月后,患儿返院拆除外固定架,得益于手术的矫形效果及外固定架的矫正加持,患儿左足畸形有了明显改善。
"患儿刚拆除外固定架,左足物理畸形已得到较理想的矫正,但左足力量尚未恢复,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慢慢加强,同时做好站立、行走的姿势管理。"出院时,主管医师徐涛嘱咐李女士。
【专家点评】
尹靖宇介绍,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运动不利,是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继发肢体畸形。左足跟腱挛缩明显,已形成固定畸形,须手术治疗。
跟腱是小腿三头肌,即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对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脑损伤常引起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异常导致跟腱紧张挛缩,进而引起足下垂畸形,导致行走时呈尖足步态,而跟腱延长术式能较好矫正跟腱挛缩状态,纠正异常姿势,改善下肢运动模式和步态。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矫形术在软组织矫形和固定矫形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这一可调节的变量,利用张力-应力法则--生物组织在持续、稳定、缓慢牵拉下,能刺激细胞分裂、生成组织,从而使得很多复杂的肢体畸形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矫形术起源于前苏联,由俄罗斯医学专家伊里扎诺夫(Ilizarov)创立,并在二战期间治愈大量骨病患者做出了重大贡献,后被世界各国学习传播,对外科矫形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项技术对于复杂骨折固定、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等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到目前为止,该技术依然是世界上先进的骨科技术之一。
脑瘫患儿特别是受累程度严重的患儿,与同龄儿童相比,肢体活动明显减少,因此承受的牵张应力刺激减少、肌肉生长受限,导致肌肉-肌腱短缩(肌静态性挛缩),从而引起骨骼生长受限,出现肢体畸形。一直以来,我院脑瘫科通过不断完善肢体畸形治疗体系(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周围神经缩窄术及各类矫形手术、Ilizarov外固定技术),挽救了数千位脑瘫患者的肢体功能,为广大病患带来康复的希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