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每天上厕所60余次,手术后行为终于变得正常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周女士16岁时确诊精神分裂症,距今已有20年。
20年前,周女士因学业压力出现睡眠问题,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同学间窃窃私语就认为是在议论自己,敏感多疑,怀疑有人想要害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给予口服"氯氮平"等药物治疗,但病情未见明显好转。
即使规律服药,周女士的脾气仍然变得暴躁、易激惹,对父母有敌意,骂父母、摔电脑、撕书,不愿再去上学,经常自哭、自笑,感到头晕,特别是上厕所的次数变多,每天要上厕所60余次,晚上睡觉更是在床上排便,家人无奈下将她送至医院,住院治疗近半年病情有所改善。
近3年,周女士的病情忽轻忽重,即使辗转多家知名医院,服用过多种抗精神症状药物,包括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劳拉西泮、丙戊酸钠、碳酸锂、阿立哌唑等,治疗效果都不理想。病发时不吃饭、不服药,凭空听见有人说她坏话,经常与听到的声音对话,自言自语、自笑,有暴力攻击行为,砸东西,曾把墙推倒逃跑,且存在长期手发抖的问题。在听说手术治疗可能有效后,周女士的家人联系了我们,希望探讨手术的可能性。
2024年初,周女士随父母到我院就诊,门诊以"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收入院,经过5天的术前查体与评估,于入院后第6天接受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术后,周女士的情况良好,原本顽固的幻听、自言自语症状得到控制,上厕所的频率恢复正常,对父母的态度也有所好转,会主动关心父母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与周围人的互动也更加积极。出院后,周女士在家人陪伴下社交圈也在逐渐扩大,她开始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能独立完成买菜、做饭等基础家务。
精神外科认为,大脑内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结构,如杏仁核、前扣带皮层和内囊前肢等,构成了情感环路的关键部分。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阻断多巴胺的作用来控制精神症状,但需时间在体内转化并穿透血脑屏障。而手术则能直接干预这些神经核团,调节异常神经传导,平衡神经递质分泌,快速控制或消除精神症状,术后效果立竿见影,患者清醒后即见改善,且能保持正常思维情感,完全恢复后可融入社会生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