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里有黑影飘动,教你四招应对它
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问:
最近盯着屏幕看久了,看向白色墙壁或眺望天空时,眼前就会浮现白色透明条状物,像蚊子一样飞来飞去,还会随着眼球的转动而转动,抓不住也摸不着--
咋回事啊?
这不是幻觉,而是你可能得了"飞蚊症"。
"飞蚊症"是什么?它是怎么发生的?能不能治疗?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答案可能会让你吓一跳。
"飞蚊症"到底是啥?
医学上,"飞蚊症"也称"玻璃体混浊"或"玻璃体浮游物"。
人眼是一个水球体,其中有个很大的腔体叫玻璃体,玻璃体是一个水"球"。
当玻璃体里面有些浑浊物时,就像一个矿泉水里有些浑浊物,通过这个水瓶看外面,就会看到一个个小的漂浮物,这个就是患者看到的"飞蚊"。
这些漂浮物大小各异,有可能是线、圆圈、点、蜘蛛网、云、苍蝇或任何其他形状。它们会随着眼球转动,也就飘动起来。在光线明亮,蓝天、白墙这种纯色背景衬托下,人眼会看得更明显,在光线较弱和暗的环境下反而不容易发现。
飞蚊症是一个特别特别常见的情况,美国眼科学杂志发表∶
每10个人中就有7个人从人生某个阶段开始受飞蚊症带来的黑影晃动、异常闪光和视觉质量低下等困扰。
对于飞蚊症,每个人感受的程度不一样,有的人感觉不到,或者平时感觉不到,只是偶尔对着强光和白墙看的时候,能看到飘来飘去的小点;但有的人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出现"飞蚊"一定是坏事?
当飞蚊症出现后,很多朋友表示十分焦虑,担心不治疗的话"蚊子"会不会变多?放任不管"蚊子"会自己消失吗?
飞蚊症分为生理性飞蚊症和病理性飞蚊症。
1、生理性原因
这一类型主要源于个体生理差异,约占"飞蚊症"的70%。
有些人天生眼睛内含微小杂质,因此能够观察到眼前出现点状、条状或网状的细小黑影。这种现象在休息充足时有时会消失,在身体劳累或视觉疲劳时,黑影或蚊子般的物体在视野中移动会比较明显。通常情况下,这不会对正常视觉功能产生影响,一般不用治疗,只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减少用眼时间。
还有一种是随着年纪的退化而产生的。
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发生的老化现象,通俗点讲就跟年纪大了皮肤长皱纹了一样,眼睛开始老化了,也开始长"蚊蚊"了。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高,但由于玻璃体的自然退化所引起的混浊物一般是无害的,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
3、病理性原因
尽管占比较小,但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对视力的影响较大,有时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例如,在发生眼部炎症(如葡萄膜炎)时,一些炎症物质(如小分子蛋白等)可能从血管中释放出来,进入玻璃体,导致混浊。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受伤等情况,也可能引起眼底小血管破裂出血,使红细胞进入玻璃体,导致玻璃体混浊,进而引发"飞蚊症"。
如果出现下面三个症状,就需要注意了:
1、突然出现的大量、数不清的飞蚊甚至黑影
2、眼球固定的黑影遮挡,不随眼球转动而飞动
3、在黑暗环境中转动眼球时,眼前频繁出现像闪电一样的闪光感
此时,就需要及时去找眼科医生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有可能是玻璃体对视网膜牵拉,出现了视网膜裂孔或者视网膜脱离。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只是单纯的视网膜裂孔,可以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如果引起了视网膜脱离就需要及早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
哪类人群出现飞蚊症需要格外注意?
1、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人群发生飞蚊症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很多,视网膜撕裂和脱落的风险也更高。
2、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容易出现眼底血管的病变,比如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玻璃体出血,从而引起飞蚊症。
而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造成飞蚊症。3、中老年人
生理性飞蚊症,是一种自然老化现象,常见于40多岁以上的人群。
飞蚊症能自愈吗?
年轻人产生的飞蚊症很少是病理性,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的。只要大家要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慢慢地飞蚊症就会开始好转。可以这样改善:
1、合理用眼
避免长时间疲劳用眼,常常转动眼球,尤其是近视患者,应尽量减少用眼时间,定期复查视力,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
如偶尔看到了飞蚊,可以眺望远处,转移一下视觉焦点,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时这种症状就会减轻。
2、治疗原发病
如果飞蚊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要积极治疗。如控制血糖、血压,避免眼底小血管出血。
3、避免眼伤感染
近期进行过眼部手术的人群,手术后眼部伤口伴发感染、出血,也会引发飞蚊症。要保持眼部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
4、避免外伤
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外部忽然撞击造成外伤。
4、注意饮食
饮食上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有充足的维生素提高眼部免疫功能。
总而言之,一般情况下,飞蚊症不需要过分紧张,通过休息眼睛和放松心态,让大脑适应,慢慢的,症状可能就会减轻了。
但还是要再次强调:突然出现"飞蚊"大量增多且固定不动、眼前"闪电"感,或是眼前有黑幕遮挡的感觉,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和专科就诊咨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