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新视角:益生菌与粪便移植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尽管IBS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在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包括生活在消化道中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影响消化、免疫和代谢功能,对肠道健康起着关键调节作用。
近年来,针对IBS的治疗研究逐渐集中于恢复微生物群的平衡。传统治疗手段,如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虽然能缓解症状,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微生物群失衡的问题。因此,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及粪便微生物移植(FMT)等新兴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的重点。
2024年7月2日,浙江大学李兰娟团队在《Nutrient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及粪便微生物移植在肠易激综合症中的疗效:系统评价与网络荟萃分析》的文章。该研究检索了多种数据库及未发表的试验数据(截至2023年2月),筛选出针对IBS成年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比较了不同干预措施与安慰剂的效果。
研究发现,益生菌,尤其是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菌株,能显著改善IBS症状。相较之下,益生元和合生元未表现出显著改善效果。网络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OR = 0.53,95% CI 0.48至0.59)和FMT(OR = 0.46,95% CI 0.33至0.64)均对IBS具有良好效果,且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本研究共识别出6528篇相关文献,经筛选后纳入127篇。最终,54篇关于益生菌的研究、7篇关于益生元和合生元的研究及6篇关于FMT的研究被纳入分析。
益生菌的疗效与安全性:
本研究纳入54项双盲RCTs,共6732名参与者(3707名在干预组)。36项试验评估为低偏倚风险,涵盖多种益生菌组合,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梭菌和大肠杆菌。结果显示,益生菌显著改善了IBS的整体症状(SMD = −0.48, 95% CI, −0.62至−0.35),且不同菌株均对IBS症状有益。
在腹痛方面,16项RCT(2539名患者)显示,益生菌组合显著缓解腹痛(SMD = −0.46, 95% CI, −0.79至−0.14),而双歧杆菌在三项研究中表现出更明显的缓解效果(SMD = −0.51, 95% CI, −0.89至−0.14)。然而,针对腹胀的改善效果未见统计学显著性(SMD = −0.15, 95% CI, −0.48至0.17)。
益生元的疗效与安全性:
本研究纳入七项相关双盲RCT,涉及600名患者(311人在干预组)。结果显示,益生元与安慰剂在改善IBS整体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SMD = -0.01),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合生元的疗效与安全性:
七项RCT(共595名患者)显示,合生元与安慰剂在改善IBS整体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SMD = -0.01)。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粪便微生物移植(粪便微生物移植(FMT)的疗效与安全性:
本研究纳入6项关于FMT的RCT,共涉及454名患者(234人在干预组)。结果表明,FMT显著改善了IBS患者的整体症状(OR = 0.46, 95% CI, 0.33至0.64),且其效果在随访时仍然显著。此外,FMT的安全性良好,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提示其作为IBS的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益生菌在IBS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在缓解腹痛和改善整体症状方面。相比之下,益生元和合生元的效果较为有限,而FMT则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这些发现为IBS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微生物疗法在该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不同益生菌的具体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并关注个体化治疗的可能性。此外,关于FMT的长期效果与安全性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Li, L., et al. (2024). Probiotics, Prebiotics, Synbiotics and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Nutrients.
2.其他相关文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