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自虐和施虐

2024-08-26 09:53

任劳任怨的付出,贬低自我的谦卑,悲苦凄惨的表达,这一切的背后,动力源来自于------赢得道德的优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俾睨人生,指责别人......认识自虐。

高考决战前,素有高考兵工厂之称的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家长送考的场面悲壮的令人感慨,很多家长辞职租房子陪考,三年下来家长牺牲所有照顾孩子生活,为的就是让孩子成龙成凤,实现阶级跨越。

按理说这样的奉献实属感人,但被采访的所有孩子都有内疚感,表示压力很大,对不起父母,自己无法快乐。这就很快甄别出这不是真正的爱,这是一种道德绑架,家长用一种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方式自虐,然后虐待孩子,孩子内疚和不快乐是真实的感受。

这里说到了心理障碍一个典型的症状:自虐和施虐。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自虐和施虐是成对出现的,你在自虐的同时虐待了别人,自虐背后的动力是关系和控制,而不是无私的奉献。

在神话故事和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自虐和施虐的现象,奥地利作家马索克的经典作品《穿貂皮的维纳斯》是虐恋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作家表示,女人是上帝制造出来的控制男性的动物,这也是母亲原型的表达。

任何人都会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受虐行为,如果一个人习惯于甘愿以受苦来换取道德上的胜利,这就是典型的自虐性格。

日常咨询中常见很多中学生割腕自残,有的甚至反复自残,然后在朋友圈展示。

让我们看看自虐者的行为脉络------

自虐的极端表达是自杀,这会引起周围人的恐慌乃至愤怒。因为别人看到的是自虐者并不想死,而是用这种掌控别人,给人的感觉是拿自己的痛苦太当回事,自以为是的凌驾于别人之上。

自虐和抑郁都会有自杀自残,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抑郁是退缩和孤僻的,不想与人发生联系,当抑郁者实施自杀时,是一种解脱和轻松;而自虐者的抑郁是活跃的,需要和人发生联系,当自虐者实施自杀时会千方百计让别人知道,自虐者蓄意的自我伤害,其实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也是为什么自虐者会引起别人愤怒的原因。

其实,自虐也是能够升华的,许多历史人物自虐式的坚持鼓舞和激励了无数人的生命历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牢狱生涯,成就了非抵抗不合作的人生态度;印度德雷萨修女抚慰了无数个濒临死亡的贫苦的灵魂。科学家袁隆平常年在田间地头进行科学研究,为人类奉献了优质水稻,始终把人类生存安危放在首位。

作为心理工作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自虐型人格在普通生活中的危害,它会很大程度上损害你的人际关系和幸福度,使现实生活困难重重。

认识它和改善它是必经之路!

自虐者给人的表像是:

任劳任怨的付出,贬低自我的谦卑,悲苦凄惨的表达,这一切的背后,动力源来自于------赢得道德的优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俾睨人生,指责别人,我都这么悲惨了你们还这样对我!卖惨人设,当有人拯救他们或者需要他们做出改变时,他们常常会断然拒绝。

他们的情感模式是以关系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周围动向,对于别人的过错大加惩罚和大力宣传,以尽人皆知为后快。

这种人格障碍主要以虐待来感受自我,自残来找寻存在感。

究其原因是小时候有被长期忽略的经历,在被偶然的伤害后得到意想不到的关注,后来以强迫性重复的方式退行到以自虐和别人产生链接。以不计代价的保持情感关系,将自尊建立在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基础上。

自虐者的情感表达是:意识层面是委曲感和潜意识层面是罪恶感,易激惹、愤怒、以及对自己的怨恨常常表现出来。

自虐者与抑郁者一样,他们的防御机制是内射、道德化、反向形成和否认。自虐者的防御特点是不计风险的付诸行动,他们攻击自身的付诸行动使内心体验到道德化,从而有效的达到防御的目的。

自虐性付诸行动的几种方式是挑衅、姑息(我已经在受苦了,所以不要惩罚我了)、示弱(我现在这么无助)、内疚转移(看你,让我做了什么?)

自虐者的该关系模式:我先攻击自己,这样你就无法攻击我了!自虐者始终倾向于与人建立一种关系,使自己处于不被重视、甚至被虐待的境地。

有时候,自虐者在回忆遭受虐待的经历时,会流露出典型的受委屈特征,并夹杂着诡异的微笑。通过肆意诅咒那些这么他们的人,感受到一丝施虐般的快感,他们通过受苦换来依恋关系,同时通过获得施虐快感来解决人际困境,习惯于以守为攻,以受虐让施虐凶相毕露,他们占据道德制高点。自虐者会把自我邪恶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通过行为证明丑恶来自外界。他们需要周围有人来承载他们内心所排斥的施虐倾向,一般是亲朋好友。

心理咨询师常常感觉很累,因为常常被这样的来访者诱导去保护安慰他,觉得他们过于软弱孤立无援。咨询中发现,自虐者几乎总是处于无意识的恐惧之中,他们担心他人会发现他们的缺点并因此抛弃他们,为了战胜这些恐惧,他们只有设法放大自己的无助感和努力与人为善的意图。

面对自虐型来访者,咨询师不应展现"治疗性"的自我牺牲,要警惕杜绝自虐的示范。应该示范如何自我关怀和自我保护,虽然咨询师的自我关怀和自我保护会被来访者认作是自私而加以攻击。

有经验的咨询师会建议人们对自虐者采取"不予同情"的态度。不应认同自虐者的内疚和自责,要引导自虐者学会照顾自己,不为他人的反应而感到内疚,激励他们提升自我尊重感。

当自虐者处在危险情境时,咨询师难免焦虑不安,如果有意克制这种焦虑,常常有益于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自虐,他们,施虐,自我,别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无处躲藏的时代病——焦虑
    打开APP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群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