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D与DRG联动:开辟医疗机构控本降耗新路径
7月2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图1),要求已实施DRG/DIP付费的地区在2024年底前完成向2.0版的过渡,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疗保障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图1 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
通知发布当天,DRG/DIP和医疗信息化概念股在午后交易时段迎来涨停潮(图2),其中超过10只个股实现涨停,半天时间此板块主力净流入78亿。
图2 DRG/DIP、医疗信息化概念股出现涨停潮
在新医改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医疗机构尤其是大三甲医院,广泛采用SPD模式以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但目前SPD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其数据分析功能主要服务于管理层,未能直接对医生临床行为产生助力,致使仅能发现问题,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例如,尽管能够识别某科室耗占比高的问题,但因无法获取病人手术费用信息,导致SPD在如何降耗、哪个具体病种降耗、哪一环节降耗、可参考案例标杆等方面未能提供有效策略。同时,DRG支付方式改革旨在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但医院在管控用耗成本上缺乏有效途径。将SPD与DRG联动,或许能够构建一套既能控制费用又能提升服务质量的管理体系。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新加坡自2010年起将SPD和DRG结合应用,在控制医疗费用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相比之下,中国在SPD与DRG结合的临床应用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模式逐渐引起了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关注。目前,国医科技正着手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SPD与DRG的联动应用。
一是对手术用耗及时提醒和预警。医院的DRG管理系统可抓取患者电子病历信息,建立DRG模拟分组并预测费用标准,SPD获取相关信息,并在术前、术中、术后显示当前患者可用费用余额,根据需求进行用耗提醒和预警。
二是通过SPD与DRG联动,反向优化临床路径。SPD可基于DRG分组形成单病种的用耗数据库,对各类病种的用耗种类、数量、费用进行归集,通过用耗情况进行单病种分析,并对比数据库中的标杆案例,推荐用耗更低的治疗组合,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资源浪费,进而优化临床路径。
三是构建病种的大模型分析系统。国医科技在客户案例医院进行合作探索,通过联合SPD和DRG,实现医用耗材数据的深度整合与联动。利用大模型辅助技术,采用"知数用数""所说即所得"等方法,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关于医用耗材的相关数据。基于大模型重构病种用耗模式,从需求输入到分析方法,再到可视化呈现方式和报告交付方式进行全面优化,构建形成病种的大模型分析系统,实现数据全流程的智能化应用,帮助医院在更多医疗场景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随着DRG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化和SPD模式的广泛应用,两者的结合研究将为医院管理层和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降本控耗、提质增效,而且与国家新医改政策相契合,将成为推动DRG支付改革落地的有效手段,为各级医疗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创新工具和新动力。
扫码加入SPD社群,获取资讯,结识人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