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目录2.0版与1.0版有哪些不同之处?
DIP是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 Intervention Packet,DIP)的简称。作为一种医保支付管理体系,它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涵盖了区域总额预算、病种组合、支付标准、费用结算以及监管考核等一系列技术方法。 在DIP支付改革中,"主要诊断+主要操作"构成了DIP病种成组的基本规则。国家层面对大样本数据(历史病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清洗和聚类,形成了一个能够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的病种库,这就是DIP国家病种目录库。病种目录库2.0版在成组逻辑上进行了微调。与1.0版相比,2.0版在手术操作的界定上更为明确。由于1.0版是基于历史病案首页数据进行聚类组合,而病案首页并无主要手术标记,因此1.0版是对所有手术操作的组合聚类。然而,在医保结算清单中,主要手术操作的定义已经明确。因此,在DIP国家病种目录库2.0版中,采用了"主要诊断+主要手术操作+相关手术操作"的方式进行聚合。2.0版在组合病种时,还依据资源消耗对相关手术操作进行了遴选。在随机组合诊断与手术操作的基础上,加入了资源消耗的判断,即考虑相关手术操作是否应作为成组依据。例如,如果某个手术操作导致资源消耗显著增加(如次均费用增幅10%以上),则该操作会被独立成组。
目录库的调整是科学支付的内在、必然要求。随着三年历史数据质量的明显改善,目录库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同时,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如肿瘤基因治疗、分子治疗、免疫治疗、部分放射治疗等近几年新出现的操作,都需要在目录库中得以体现。这些调整使得DIP支付改革2.0版更加符合当前医疗实践的需求,为医保支付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DIP(按病种分值)支付改革的2.0版目录与1.0版相比,存在几个显著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病种总数变化:
2.0版病种库的主要变化是病种总数有所减少,从1.0版的11553组病种减少到9520组病种。
2、结构优化:
2.0版病种库的结构得到了优化,新增了由于相关手术操作形成的1100个病种,这体现了对医疗技术进步及临床行为复杂性的更好契合。
3、病种来源更新:
2.0版病种库是基于更广泛、更新的数据范围形成的,确保了病种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满足动态需求:
2.0版病种库满足了数据更新、编码升级等客观要求,能够及时反映医疗实践中的新变化。
5、指导地方病种库:
2.0版国家病种库规范了地方病种库的建立,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6、病种组合的科学性:
2.0版病种库的形成遵循了数据驱动、标准先行等原则,确保了病种组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7、反映医疗技术进步:
2.0版病种库能够更好地反映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行为的复杂化。
8、未来发展趋势:
DIP支付改革的病种库还将继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医疗实践和医保管理的需要。
医院管理者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
在DIP支付改革2.0版的基础上,针对医院管理,我提出以下具体的运营管理建议:
1、优化病种组合:
医院应根据DIP支付改革2.0版的病种库,对本院的病种组合进行优化,以适应新的支付规则。通过深入分析病种库,医院可以确定哪些病种是本院的优势病种,哪些病种需要改进或调整。
针对优势病种,医院可以加大资源投入,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对于需要改进或调整的病种,医院可以引进先进技术或人才,或者通过与其他医院的合作来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2、提高数据质量:
DIP支付改革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因此,医院应加强对病案首页等关键数据的质控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通过定期培训和数据审核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数据意识和能力,确保数据质量持续提升。
3、加强成本控制:
在DIP支付模式下,医院需要更加注重成本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支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对各个病种的成本进行精确核算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推进医疗技术创新:
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医疗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提升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引进新技术、新疗法,不断拓展和丰富医院的服务内容和治疗手段。
5、完善绩效分配体系:
根据DIP支付改革的要求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绩效分配体系,结合湖南瑞华医疗咨询公司的咨询建议。
将绩效分配支付改革的核心要素结合起来,不能只强调经济价值、要强调知识价值;不能只看医保的支付比,要强调病种成本管理;不能只强调做项目做的多就提点多,要强调劳动负荷为医院带来的价值。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