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重新定义「腾笼换鸟」 事关医务人员薪酬!
2024年5月2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关于进一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持续推动医保工作创新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文件重新定义了「腾笼换鸟」,并称其是更深层次、高质量的「腾笼换鸟」。
「腾笼换鸟」是2009年以来医改的一个核心策略,笔者发现,新旧「腾笼换鸟」的内涵有很大的不同。
此前一天,5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福建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
什么是「腾笼换鸟」?
腾笼换鸟最初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策略。最早由广东省于2008年提出,是指由于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及其他资源的限制,该区域迁出或淘汰区域内低端产业,引入并发展高端产业,从而完成区域内的产业置换、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医改也有「腾笼换鸟」策略,正式阐述「腾笼换鸟」的文件是《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文件确定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路径为「通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取消药品加成、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规范药品使用和医疗行为等措施,留出空间,同步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不难发现,改革起点是「降低药耗费用」,节点是「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终点是「提高医生薪酬」。
在医改语境的「腾笼换鸟」中,「笼」对社会而言是指「医药费用」,对医疗机构而言是「医疗收入」,「鸟」对医院而言指「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耗材收入」,对医生而言指「阳光薪酬」和药耗「灰色收入」。
「腾笼换鸟」的实质是在控制医疗机构「医疗收入」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用「医疗服务收入」置换「药耗收入」,用「阳光薪酬」置换「灰色收入」。
笔者有多年从事卫生政策咨询和医改试点评估经验,认为「腾笼换鸟」有三重合理性:
(1)当时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在60%左右,同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仅为33%,我国「以药养医」问题比较突出。
(2)医院医疗服务的「边际收益率」为71.80%,药品则为11.18%(依据某市21家公立医院数据),前者是后者的6倍多。
(3)「灰色收入」是有成本的,成本还不低。根据行业规则测算,在「取消加成+DRG/DIP+两个允许」条件下,1元「灰色收入」的机会成本是3元。
新旧「腾笼换鸟」有什么差别?
对患者利好
对创新型企业利好
对医生红利减少
对于深层次、高质量「腾笼换鸟」,《通知》明确「集中采购腾出的费用空间首先向人民群众释放改革红利,同时为促进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药、新诊疗项目进入临床应用腾出空间,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创造条件」。
分析发现,新旧「腾笼换鸟」相同之处都是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药品耗材采购价格,为其他改革留出费用空间,不同之处在于对腾出空间的利用,旧版「腾笼换鸟」主要用于「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进而「提高薪酬」,新版「腾笼换鸟」则一分为三,一是与患者分享改革红利,二是用于促进新药和新诊疗项目的应用,三是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旧版「腾笼换鸟」相当于「不换笼子,只换鸟」,新版「腾笼换鸟」则相当于「既换笼子,又换鸟,还要保证笼子总空间不变」。
不难发现,新版「腾笼换鸟」兼顾了医、患、药多个群体的利益,目标更为合理,但同时也增加了改革的复杂程度和改革推进的难度,新版「腾笼换鸟」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如下:
(1)对患者利好。旧「腾笼换鸟」没有与患者分享改革红利的说法,在笔者接触的改革案例中,改革前后患者负担的绝对值没有下降,但是患者负担的增幅却是下降的,改革对患者也有利的,但是患者的获得感不明显。
新版「腾笼换鸟」明确提出与患者分享改革红利,患者负担的绝对值有望下降,患者的获得感有望增加。
(2)对创新企业利好。在旧「腾笼换鸟」中,医药企业是改革红利的输出方,多数医药企业面临降价、出局的压力。
在新版「腾笼换鸟」中,部分改革红利将用于促进新医药产品的应用,这对创新型企业有利,对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有利。
(3)对医生红利减少。旧「腾笼换鸟」的改革红利主要用于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进而提高薪酬,尽管如次改革进展并不顺利,医生的获得感不明显。
新版「腾笼换鸟」将改革红利一分为三,对医生而言,红利可能被稀释,改革主力军的获得感可能更难保证。
此外,除了红利可能被稀释以外,下列因素也会影响医生的获得感:
一是经过多年多批带量采购,药品价格下降的空间逐渐缩窄;
二是实施DRG/DIP后,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对医院当期住院业务收入影响不大。
施行新版「腾笼换鸟」
有哪些有利条件?
国家正式公开推广三明经验的标志,是原国家卫计委和财政部曾于2014年6月组织在福建三明市召开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
推广「三明经验」即将年满10年,时间跨度超过了抗日战争(8年)和解放战争(3年)。
5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福建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承认「推广三明医改经验面临一些堵点和难点」「存在不想学、不想干的倾向」「对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改革、医务人员薪酬等改革重点任务,一些地方存在畏难情绪,改革推进缓慢,没有突破性进展」。
三明医改无疑是「腾笼换鸟」的成功案例,在笔者看来,医改「三明经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腾笼换鸟」调整收入结构,二是「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动」。
如前文所述,笔者认为「腾笼换鸟」是非常合理的,「三明经验」推广受阻原因可能在于过度依赖「行政力量」、过度依赖「党政首脑参与」,而医生参与改革的「内生动力」却没有被调动起来(笔者做过一些医生对医改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的调研,结果不再赘述)。
在推广三明经验的初期,流行着「老大难,老大出手就不难」的说法,推广三明经验的绩效考核指标也将党政首脑挂帅列为首要考核指标,这些说法和要求说明:
(1)改革的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对首脑参与的依赖程度很高;
(2)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内部,多批带量采购结果证明降低药价不需要「老大」出面。
新医改已经历时15年,新版「腾笼换鸟」所处的环境与三明医改初期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新版「腾笼换鸟」也面临一些有利条件,现在也是培育新版「腾笼换鸟」典型案例的有利时机。
(1)目前有两个省级党委负责人有医学背景,其中一地的卫健委负责人特别认可三明经验,采用「自上而下」方式推广三明经验的条件更成熟了。
地方首脑日理万机,是否将医改列入议事议程还有待观察,一个非医疗相关行业出身的地方首脑,要搞清医改的各种政策选项是需要时间的,笔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过,华东5个省会城市和1个直辖市的党委负责人在现有岗位的任职时间平均为10.2个月。
(2)随着取消药耗加成、DRG/DIP付费改革、薪酬改革的推进,医院医生的收益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见下表),开展「自下而上」改革的条件也愈加成熟了。
(3)在过往「腾笼换鸟」改革中,「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节点,是利益转换的唯一「媒介」。
而在新版「腾笼换鸟」改革中,由于DRG/DIP采取「结余留用」机制,「腾笼换鸟」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依赖程度下降,改革的部门间协调难度下降。
笔者认为,「腾笼换鸟」的关键「堵点」是「薪酬改革」,而不是「服务价格调整」。
(4)带量采购一度采取结余奖励政策,医保部门会将带量采购的红利部分奖励给医院。如果停止这种做法,改为将上述利益空间部分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这将面临一个体量不小的利益空间。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王宏志
监制 | 郑宇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