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里6次住院,都是因为这个毛病
脑血管病是一种全世界最常见的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而脑梗死更是其中的一种严重情况。不规律的脑血管病药物预防治疗往往会导致患者多次发生脑梗死,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今年77岁的林老爷子(化名)这10年来已经第六次住院,都是因为脑梗死。10余年前,林老爷子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言语不流畅,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病1级”。经过改善循环、降压、抗板等治疗,林老爷子的症状完全缓解,便以为没事了,出院后也就没有规律服药。结果,他先后在2013-2023年期间,5次因症状加重、脑梗死复发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半年余前,林老爷子再次出现言语不清、表达不流畅、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当地医院头部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林老爷子新增脑梗死。经过治疗后,林老爷子仍有部分性运动性失语,伴有记忆力减退。为寻求进一步诊疗,1个月前,林老爷子来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我院神经内二科杜浩勇医生接诊患者后,对他进行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同时进行CYP2C19基因类型筛查后予以精准护板治疗预防复发。
图一:1.双侧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基底节区、胼胝体、桥脑多发陈旧性小梗死灶,部分伴含铁血黄素沉积;2.脑白质多发缺血变性灶,老年性脑萎缩;3.幕上轻度脑积水并间质性水肿可能;4.SWI检查双侧大脑半球、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微出血灶或含铁血黄素沉积;5.ASL检查:双侧大脑半球、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普遍灌注减低,考虑灌注不足。
图二:头颈部CTA示:1.头颈部动脉硬化表现;主动脉弓、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双侧椎动脉V4段管壁多发钙化斑形成;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管壁混合性斑块形成;2.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经过对症治疗,患者的血压平稳,记忆力也没有出现进一步减退,出院时已经能够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
神经内二科主任钟水生介绍,脑梗死不是“一次性”疾病,并非康复出院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研究显示,约30%脑梗死为复发事件,且在发病后1-2年复发率较高。复发后的患者病情更为严重,致死率、致残率会更高。很多脑梗死患者及其家属只重视急性期的治疗与干预,却不重视后期生活习惯以及按时吃药等,这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也给疾病复发埋下了隐患。
诱发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有些是不可控的,比如年龄、基因、性别,但更多是可预防控制的,注意这些可控因素可以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且脑血管病药物预防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很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如忘记、误服或不规律服药,导致药效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给自己的健康埋下了隐患。“规律用药,才能守护脑血管健康。”钟水生提醒,脑梗死患者出院后也要记得按时服药,遵循医嘱,确保药效最大化,才能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减少脑梗死的风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