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医师的平行病历:医患互信 信则双赢 否则双失
我是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上周,我科收治一位71岁女性,腮腺下级深叶肿物住院要求手术患者。此患者由腺体外科医师为首诊医师收入院,就诊原因是因为长期口服优甲乐过于麻烦,想手术治疗。
可是门诊检查示:甲状腺弥漫病变,甲状腺功能正常,告诉患者无需手术,继续按原剂量口服药物即可。
腺体外科医师查体,发现患者右耳垂下方有核桃大小肿物。于是,行门诊查超声示:腮腺下级深叶肿物。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入住我科。
我开始接触患者及家属,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纯朴的农村百姓。入院后,立即给了常规的化验及检查。患者女儿问我:「查的都有什么项目,门诊已经验血了,而且妈妈因为不能手术才口服优甲乐,此外没什么病,为什么要再抽血?」
我解释道:血常规排除有无感染及贫血等情况;
肝功能检查用于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及是否受损,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
肾功能检查旨在评估肾脏的工作效率以及是否有损伤或疾病,通常包括尿液分析和血液测试,以确定肌酐和尿素氮含量;
血脂水平检查有助于了解体内脂肪代谢情况,辅助诊断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样,血糖水平检查可反映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和控制糖分的能力,帮助识别糖尿病风险;
电解质水平检查评估身体内钠、钾、氯等离子体平衡状态;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是因为药物通过肝肾代谢排除用药禁忌,排除糖尿病及脂肪代谢功能障碍;
血凝五项是排除手术出血的风险,传染病八项是明确术前有无传染性疾病。因为患者年龄较大、手术全麻,心电图胸片也是术前基本排除心肺异常指标的必须。患者既往心前区经常不适,间断口服活血药物,建议进一步查个心脏超声。」
作为主治大夫,常规来讲,等待检查结果出来,排除手术禁忌后,我们才进行术前讨论制定手术方案,再找患者签字,最后下手术通知单。
没想到患者抽了血后,患者女儿就找到我,问我:「医生,我刚百度了一下说切除腮腺有口眼歪斜等许多风险,能不能不切腮腺仅切肿物。」
答:「肿物位于腮腺深叶内部,这好比如果想取出蛋黄却不破坏蛋壳。目前,我院医疗水平还达不到。」
手术谈话签字时,患者女儿一直追着问我手术风险具体有多大才能签字,我告诉她:「手术风险几率虽然很低,但是肿物位于腮腺深叶,难免会牵涉面神经,术后也会有暂时的口眼歪斜的风险,不过术后多会逐渐康复,不过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个人遇到了,就是100%。」
正好科主任经过,他帮我解释道:「我做了30年的腮腺手术,没有1例完全口眼歪斜的。」由此,术前最后一刻,患者女儿才签了字。
检查结果刚出来,患者女儿就抢着拍摄,她再次百度检查结果有无异常,然后找到熟人问,最后再要求我把所有检查结果都解释一遍。
患者心脏超声示:二、三尖瓣反流,主动脉关闭不全。我告诉患者女儿,目前患者年龄较大,心脏超声结果不算严重,但是年龄大了,心脑血管意外,谁都避免不了。
患者女儿不完全相信我,她拿着母亲的检查结果去挂了心内科,心内科医生说问题不大,但不同意按照她的意愿,以文字形式保证手术中不会出现心脏意外。
于是,患者女儿再次找到我要求会诊。我向科室主任作了汇报,主任建议会诊。会诊意见是:建议完善心肌酶及BNP。
患者女儿不愿意了,她找到我说:「我已经问过熟人了说没事,这不是白让我们多花钱吗?」
我苦笑一声,不知道说什么好,患者有任何问题都先百度,根据百度结果判断大夫是不是有骗她,甚至一张检查单也找不同科室的大夫比较。
患者有三位子女,但是我每次查房时,发现其子女都不在病房。于是,我每次查房都会耐心嘱咐患者各种注意事项,尤其是术前8小时禁食水。
到术前,还是出现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患者手术当日晨起,喝了一盒奶。当我问她怎么不遵医嘱时,她来了一句:「我又不懂。」
我耐心解释道,「除了药物最小口水吃下,其他进口的东西都不能吃。」她回复:「你说那么多,我又不懂医,我记得住啊?你只说要怎么做,又不说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怎么就不能变通一下呢?我又不懂医,你为什么不讲清楚点呢?」
我没办法,只好找出了患者女儿当时的签字记录。可患者认为,「要签字的地方多了去了,到医院里跟到衙门里是一样一样的,最不缺的就是签字,谁知道是不是个流程?再说了,签字是你要我签的,不签能行啊?你们医生想逃避责任,什么都要我们签字,出了事,就说我们签了字的。我们到了医院里,还不是砧板上的肉,你们要怎样便怎样,我们又不懂,我们能怎样?······」
患者腮腺手术术后,我向患者女儿交待,因为是一类切口,伤口无感染无需抗生素治疗,根据饮食情况适当补液。
术后第四天,患者饮食正常,多次找到上级医师坚决要求多补液。二级、三级医师多次劝说无效,最后通过商议,输一瓶葡萄糖氯化钠。
也许是住院期间打交道久了,我做事的细节、潜移默化的真情真正打动了她,患者出院前我夜班晨起,患者女儿问我吃了吗?能不能以后有事再找我?………
什么是最好的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从「心」做起 。随着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加,「过分自信」的患者不少见,但是和医生比专业,真的没问题吗?套用网络上的话说:you can you up,如果自我诊断真的有用,何必再来找医生?
我热爱医学,它能修复人的健康,也能充盈我的人生,于是我带着对医学的挚爱走入校园,步入我的工作岗位,不知何时,残酷的现实、各种不信任把我从梦中惊醒,生怕医患交流的话语被录音,或被举报,遭到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我会钻牛角尖: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医生不能推诿拒绝任何患者……
疾病的治疗是人世间最复杂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任何一种科技、一种高精尖技术都复杂,复杂在于无数的不确定性。
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在于技术水平本身,还与社会心理等密切相关。而医患的彼此信任则是疾病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的第一步。
没有主动配合的治疗,终究是失败的治疗。彼此的信任和相互的尊重、彼此的依赖和并肩作战、彼此的信念和坚韧不拔,这是疾病治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信任是一种认同,信任是一份真诚,信任是没有猜忌,信任是互相珍惜,信任是一种在乎,信任是一种看重。人和人之间只有信任才会靠近,只有真心才会在乎。
最好的医患关系,是您因病求诊遇到我,我辨证用药开具药方,都想药到病除,您因此信任于我,我的价值亦得到更好的体现,皆大圆满,相处久了,渐渐处成朋友。
所以说信任是医患关系和谐的桥梁,医者的仁心仁术是基石,信任则是滋润健康的甘霖。汪曾棋先生在《人间草木》中说:「人活着,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医学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但可以为患者抚平伤痛,治愈心灵。医学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满温馨与真情。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生、护士与患者共同营造,用真心交换,以信任相持。
医生不是万能的,但遇到能共情的好医生,哪怕治不好躯体疾病,心理上也会得到很大的帮助。有时医生的作用就是坚定病人的信心,减轻病人的痛苦。
医学能做的事,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绝症尽可能延长生命。医学不是绝学,但是医学又证明了救赎从来都不是高超的医术。
医生只是修理师,我们都是一台机器,机器有故障了,医生只是起着维修的功能,能不能继续运作,要看自身情况。
医学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人世间有太多疾病是不能够治愈的,生老病死谁都躲不过,医生的作用就是想办法让你活着,当不可治愈的时候就想办法减轻痛苦。
生命是一场马拉松,医生是路边递水喊加油的。能不能跑完,跌倒能不能爬起来,还得看你自己。
充分的术前准备、沟通与谈话,是信任的基础,精湛的手术技艺是互相信任的前提,被认可是一种幸福 ,被信任是一责任,患者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医患是很奇妙的关系,信任让我们共同对抗病魔,信任让我不断精进医术,信任让病情防患未然,感激能够信任我的患者,你们的信任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沈玉芹 某三级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